李宗印:妈妈与消失已久的织布机

民生   情感   2024-12-18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妈妈与消失已久的织布机




作者 |    李宗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们几位老友乘兴去泌阳县高店乡参观慕名已久的由泌阳县人民检察院程新清检察长自发组建的农业展览馆。

院内堆满古式的农机具。非常使我注目特别是停放在主屋东间的那台织布机,仍完好无损,兴趣骤起,忙上前仔细观察和抚摸,在一旁几位参观的青年指着说:“这可能是大型玩具吧。”它能织布吗?另一位答道,“明明写着是织布机,怎么是游乐玩具呢。”

我忙上前解释说,“以往我们所穿的衣服全靠织布机织布做成的。也不知多少年代就是这样。你们看戏中三娘教子,陈列的织布机和孟母断机抒的织机只是一种样品,只有这种织布机是真实的,它为人类的防寒保暖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啊!”

另一位青年说,“时代不同了,只能说明这种东西的过去,现在作为文物保存起来就不错了”。听到此不禁使我回忆起我家那台妈妈心爱的织布机。同时也反映出妈妈终日织布曾养活我们兄妹三人的辛酸和劳苦。

据姥姥讲,“妈妈出生于1908年时的封建社会,从小非常娴淑温柔、勤劳能干,但个性刚强、认理,从不向困难低头。六岁时就学会纺花、花、描绘及刺绣。十二岁就上机织布。”由于她干活认真,所织的布平展无瑕疵,受到父母的夸奖,她手巧灵活,凡村中男娶女嫁都要她帮忙做嫁衣,她也乐意帮助。

那时整个社会都很贫穷,几十户人家的村庄仅有五户富裕人家有织布机,且全靠土布做衣,用量很是紧张,妈妈总是理想拥有一台织布机,在几家亲戚的帮助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凑齐款项购买尚好的枣木和榆木,请匠人如愿以偿做了一台织布机。

从此妈妈乘着月光纺花白日织布来养活全家,整日累得腰酸背疼,但从不停歇。并把这台织布机视为珍宝去爱护。她与人为善,帮助别人织布,为邻人解决困难、提供方便。有时还把织布技巧传授给她人。

关于织布机的构造,现在我还能说出一二。

它总的说在一家中是件庞然大物,机体是用四根宽厚而坚固的木板为立柱,中间可拉出几道横櫈而固定成机体。外侧是两个拉木连续着来回拉动的机框,中间有一固定型的摸木叫卷布轴,机框中部与左右两侧框架衔接,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推拉自如,也是织机的关键部件,它的中间可以按上叫抒的部件使千百条线从此疏通,与纬线交合可张可弛部位梭子来回通过。

花木兰剧中所说的穿梭织布就是那样,可人们称梭子叫织布溜子,它是从经线中间来回穿越的,机的最前部是高出机体约一米多高的架子,中间镶着轴形的卷线横木,名字叫经花。

其高处是棚架,它吊着分线的缯与下面的脚踏板相连接。最后端是织布人的坐板,整个机体的部件基本如此。每到春节(年下)人们总请师者写出吉祥的联句:“身坐朝王殿,面对五凤楼,或身坐朝王殿,双手送日月,还有双手送日月,两脚踏乾坤的字样。

另外从棉到布我估算了下,要经十多道程序,有的程序可以一人,有的必须多人参加,方能完成。种棉、摘棉、优选晒棉叫籽棉,轧棉脱绒叫皮棉。

弹成花絮,蓬松叫絮棉,关于弹花在农村大部分是人工弹,即用一弯弓由绳束在腰间,另一端吊着自制的长弓拉一道牛筋后的线叫弦,用一头大一头小的木锤在弦上不停的锤,震动弦使花蓬松成为絮棉。

拉成片状叫花冠,放在平型的木板上用高梁杆的葶子(高粱杆的稍部)在看中间推成条状叫花稔,整齐堆放在簸箩里,去纺线,一手摇车一手抽线,使所谓的锭子充满叫做线穗。

把线穗集中起来进行拐叫线拐子,经过用面糊侵泡后搭在木杆上拧干这叫浆线,然后把线用落车落在竹筒上,就叫落线,随后的活更精密了,把同插在用秸杆围成的半园形上,根据经线长度的数量来决定布的,把线拉成线条状。

再把每根线分别投入到线制品的缯上,保持一上一下的,把经线分清然后稳把线,投入抒内每孔一线叫陶头,为使排列有序用抒在疏通,把线卷在经花上叫经线。然后才能把线拉入卷布经花上,这叫经线,对于纬线是把线从线拐上用纺车线入细小的竹筒上,这叫做笼符,在织布时将笼符压入梭子中间来回穿梭用机框挤平成布。充分说明从棉成布充满了何等艰辛。

今天虽然拉杂的诉说了布的来源,更要求人们要珍惜衣物的来之不易的那段历史。

也说明程新清检察官不忘农耕时代的艰辛历史,其传承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大家赞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宗印,75岁,中共党员,泌阳县法院退休干部,驻马店市老新闻记者协会泌阳分会员、泌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员。

李宗印

讲述人:李宗顺,90岁,中共党员,1955年参加工作,退休干部。





往期精选


1、李宗印:涌泉报答慈母恩 -记李宝洛孝敬干娘的事迹

2、李宗印:嫂娘恩深-记社旗县朱集的一桩人间温情故事

3、朱集镇灵稷庙小学创始人王定一老师轶事(上)

4、朱集镇灵稷庙小学创始人王定一老师轶事 (下)

5、李宗印:慈母往事

6、父亲为我一生范

7、李宗印:大炼钢铁记忆点滴

8、李宗印:“娘心狠毒”的传说

9、李宗印:以德报怨省后人

10、李宗印:三次巧合事,因缘自和合

11、李宗印:美满姻缘棒打不开的传说

12、李宗印:母亲烙的粉面煎饼

13、李宗印:我们家族流传的黄鼠狼报恩的故事

14、李宗印:我的表舅

15、李宗印:姥爷、姥姥二三事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