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爽:望乡-河南社旗

民生   文化   2024-12-14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i


望乡-河南社旗




作者 |刘玉爽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窗外的风,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从故乡赶来。带着故乡的烟尘,它吹醒了窗前的玫瑰,吹湿了我已有皱纹的眼角。握着酒杯的手,有些颤抖,我听见那风,一遍又一遍,喊出了我的乳名,它赶了几千里的路呀,只为让我听见,故乡唤我的声音。

这个夜晚,我把故乡的月光。装进了我的酒杯,我一边絮叨着,一边把少年的回忆,一口一口地咽进肚里。我向着故乡的方向,把思念,拉的老长老长。
这是一个豫西南的小县,以农业为主,在别人的眼里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在河南最穷的五个县中排名第三。农民们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望天收的日子。
如果一年风调雨顺,那就收成好一点。如果遇上干旱水涝蝗虫,那就颗粒无收。在以前,如果收成不好人们就出去逃荒,现在的人们为了挣钱就出去打工。新的婴儿出生,年老的老人老去,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就这样生存繁衍下去。
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地方,这里是我的故乡,年轻时为了生存我迫不得已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到外乡讨生活。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外乡望着故乡,故乡和我之间有根无形的线,时不时拉扯着。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在故乡度过,故乡在我的心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八九十年代的故乡是这样的。
我出生在农村,但爷爷奶奶又在县城,所以就农村县城来回跑,像我这样城乡结合的人,城市也熟悉,农村也熟悉。
小时候的农村简直是一片田园。那时候没有楼房水泥路,没有电灯电线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天看时间了就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看太阳在天空中的哪个位置,就能大至估计出时间是几点。
村子里是草房和瓦房,还有不太宽的小土路,每家屋前屋后都种着很多棵白杨树,夏天是一片绿荫,秋天地上则是一片厚厚的黄落叶。老人们则扫起落叶生火用。
村后的地里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小菜园,一年四季种上时令蔬菜瓜果,到做饭时去菜园转一下,就采摘回来好多蔬菜。
小时夏天的雨水好多,经常沟满河平,我们站在村中的小路上,这时小路成了小河,上边冲过来的鱼虾在水里乱蹦,我们就拿筐子捞鱼虾。
冬天下的雪好厚,到膝盖那么深,我们穿着妈妈做的棉裤棉袄棉鞋去离家三四里地的坑黄小学上学,一路走,一路拿着雪球打闹。
去坑黄小学要经过两个好玩的地方,一个是小塘,小塘是一个二亩地的水塘,我们春天在塘边捞鱼虾捞河蚌,冬天,塘里的水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们在上面滑冰。
另一个是林场,林场的地型是中间高,两边低,长满密密麻麻的树木,里面虫鸟很多,野草野菜也很多,所以我们也经常在里面玩。
每到中午放学我就像小鹿一样飞快跑回家,穿过林场,路过小塘,小路两边的庄稼地里吹来四季的风,家里的收音机里,单田芳老师正在用他那独具特色的声音在讲《岳飞传》。
小学三年级时我去了县城一小上学。这个学校以前是一个火神庙。
据《创建火神庙碑记》记载,火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雍正六年(1728年)竣工,历时四年。其始建年代晚于关帝庙(清康熙年间所建)而早于山陕会馆。
因镇内制造烟花爆竹的“炮房”较多,加之镇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为了祈求火神保佑平安无灾,为此由镇内“炮房”行业牵头,集资兴建了火神庙。
每天穿过几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去一小学校上学。长春街,福寿街,天平街等。赊店旧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八个胡同、九门九寨”之说。每条古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厚重的文化。
一小的大门楼以前是戏台,两层全部是木结构,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下面走过,一层不太高,如果二米多的高个子估计要低头弯腰。
每次从下面走过,我想象着以前庙会时唱大戏,戏台上男角女角玉脂粉面,唇红齿白,男的浓眉官袍,女的莺语碎步水袖飘飘,从古唱到今,男欢女爱,恩怨情仇唱个遍,真的假的,假的真的,是谁能分辨得清。多少古今事,都付笑谈中。
一小大门进去,青石板铺的地面一直到木牌楼,木牌楼,虽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战火,仍不失古代建筑艺术之风采。
我们每到星期一唱国歌升国旗时就在木牌楼前面,我们尊敬的头发有点花白的吴校长站在牌楼下面给我们讲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十年过去了,火神庙还在那里屹立着,但当年的师生却已分散而去,可能有的今生再也不会相见。
火神庙西边是我们县城的明珠——山陕会馆,她像一位智慧老人一样为小城掌着舵。历经沧桑,是小城历史的见证者。
山陕会馆后面原来有一座离天一丈八的春秋楼,后来捻军一把火烧了,春秋楼的旧址上就成了灯光球场。每到夜晚,霓虹闪耀,强劲动感的迪斯科带动青春的男男女女。
这里既有过去又有现代,既有传统又有激情。灯光球场后面仅一马路之隔就是电影院,在这里我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电影,让我们这些井底之蛙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我的中学是在县后河一初中上的,这里古时是一个大码头。一初中操场边上就是高高的土寨墙。土寨墙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洪。因为县城三面环水。二是防匪,以前治安不好,有土匪,一到晚上就会拉下城门。修筑寨墙时为了结实,用的糯米熬浆,加熟石灰和沙石,修筑出来的寨墙坚固无比,几百年以后,还是稳如磐石,这就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
高高的寨墙如半环一样护在县城身边,寨墙下是弯曲的小河,东边寨墙的河水会有糟子味,那是酒厂生产酒的水排到了东河。
以前的赊店酒厂生意兴隆,酒厂一条街两侧停满了排长队的拉粮食车。“赊店老酒天长地久”的广告经常霸占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后面的黄金广告时间。
我们那时县城的三大骄傲是:山陕会馆,为人民服务的好人强自喜,赊店老酒。都是社旗的名片。
南边寨墙的南河是环境最优美的一条河。附近的人经常去河里洗衣,洗菜。北寨墙离北河就比较远了,北寨墙下面就是住户,所以很少去北寨墙玩。大多去南寨墙玩。北河上面有座北大石桥,现在成了网红桥。
寨墙一年四季不同景色,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于南阳盆地。我们上初中时经常在南寨墙上玩,坐在寨墙上,看后河东边一高操场上的男孩子们打篮球。
我的高中是在县二高上的,那时为了锻练身体,早晨上早读时推着自行车跑步去二高,在天还未亮的街道上,跑过长春街,福寿街,瓷器街,山陕庙门前门后,再到电影院前面街道,再跑进二高校门。
早读后天已大亮,我骑车出校门,风一样穿过街道,古建筑物,清晨街边的早餐店飘出胡辣汤,油条,水煎包的香味,那是在外游子们的乡愁。
结婚后,我离开故乡。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山河仍在,故人难寻。我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你们在哪里?那个修车子的大哥还在街边修车吗?那位卖信阳毛尖的大姐你可否改变了容颜?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正如我们的亲人、我们每个阶段的同学、朋友、同事,我们在某段时间里交集,但最终还是会分开。各奔东西,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会老去,最终离开。而孩子长大了,也会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那时候年轻的我们,没有电话,却有推门而进的惊喜,我们的友谊如此纯真。现在有电话有微信,去见谁还要提前预约。过去,现在,未来。人,还是那些人,只是事不是那些事,情,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些情。时代无情的向前进,把一代又一代的人抛在后面。
一年很快过去,一年又很快到来,又到了挤火车回家过春节的时间,父母包好了饺子等待归来的游子。而远在他乡的你归心似箭,尝一口父母亲手包的饺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哟,月之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杯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作者简介

刘玉爽,河南南阳社旗人,现居广东佛山顺德,从事物流行业,业余喜欢读书写作健身旅行。



往期精选


1、刘玉爽:家乡的荆芥

2、刘玉爽:家乡小城

3、刘玉爽:回不去的故乡

4、刘玉爽:有一种心累叫人到中年

5、刘玉爽:论吃还是家常饭

6、刘玉爽:我的第二故乡顺德

7、刘玉爽:小时候想逃离农村,年老了却向往农村

8、刘玉爽:在老家农村“吃桌”

9.   刘玉爽:家乡的红薯

10、刘玉爽:谁的人生没有遗憾

11、刘玉爽:奉献的一生--怀念我的爷爷

12、刘玉爽:他不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

13、刘玉爽:千里杭州寻货记,坚持才有可能出现奇迹

14、刘玉爽:学做家乡的豆包

15、刘玉爽:故乡渐行渐远,这次回老家过年的回忆足以慰藉我一整年

16、刘玉爽:我的父亲母亲

17、刘玉爽:老家的麦子快成熟了,你回老家收麦吗

18、刘玉爽:老家赊店的端午节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