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籁俱寂的夜晚
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
却有一群人
夜间口干舌燥而辗转反侧
这种现象常被误认为
缺水或室内干燥所致
但实际上
它可能是身体内部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
要了解“口干舌燥”是否是身体生病的信号,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口渴”是如何产生的。2015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详细解释了这一过程:哺乳动物的“渴觉”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体液体积减少和体液渗透压升高。
体液体积减少通常与运动、出汗、环境干燥或饮水不足有关,导致身体缺水。而体液渗透压升高则与血液中盐分或糖分浓度过高有关,这会增加体液的渗透压。下丘脑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并发出需要补充水分的信号,从而引发口渴感。
除了生理因素,如偏好重口味饮食但饮水不足或剧烈运动后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外,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逐渐衰退,特别是唾液腺功能减弱,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也是引起口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口干舌燥的感觉持续存在,即使在补充水分后也没有缓解,那么可能需要警惕,因为这可能是身体内部某些潜在疾病的预警信号。
但假如你已经补充了充足的水分,口干的感觉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近期出现了如下几类情况:
1、感冒、发热、腹泻:此时,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或排泄物中水分过多,人体会处于相对缺水的状态,难免会口干舌燥。
2、缺乏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2,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它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有着重要作用,B族维生素的缺乏会引起口腔黏膜干燥,不但会让人觉得口干,甚至还会出现口角溃疡、眼睛干燥等症状。
3、服用药物:可乐定等降压药与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会影响唾液腺的分泌,导致口干。
4、患有口腔疾病:如腮腺炎或口腔腺体结石。
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增加水分摄入、调整饮食习惯或改善生活方式,可以较快地缓解口干的症状。然而,如果长时间感到口干,并且这种状况难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得到改善,那么就需要更加重视了。
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不得不通过张口呼吸,一个不易察觉的现象悄然发生——口腔内的水分在快速蒸发中逐渐消失。
研究显示,约有25%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习惯性张口呼吸正是导致夜间口干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往,还可能引发各种口腔疾病。
糖尿病,这个“甜蜜”的慢性疾病,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高血糖状态下,体内多余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时,会携带大量水分一同流失,造成机体脱水状态,它的症状主要表现就是频繁的口渴和夜间口干。
干燥综合症,这是一个相对陌生却不容忽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如同一位静默的“侵略者”,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唾液腺和泪腺的功能,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引发口干、眼干等症状。患者往往还伴有关节疼痛、皮肤干燥等全身性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是另一种可能导致夜间口干的疾病,它如同一台加速运转的引擎,使新陈代谢速率飙升,身体对水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导致口干、多汗、心悸等症状接踵而至。
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虽然不会直接引起口干,但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可能间接影响口腔黏膜的湿润度,使患者感觉口干。此外,贫血还常伴有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治疗许多疾病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得不依赖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利尿剂增加尿量导致脱水、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抑制唾液分泌等,从而引发口干。
水分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尤其是在干燥季节或剧烈运动后,更应该加大水分补充量,以确保体内水分平衡。
在干燥季节,室内湿度过低会导致喉咙干痒、鼻塞等问题,影响睡眠质量,此时,使用加湿器或者放置水盆增加空气湿度,可以有效缓解。
同时,保持卧室通风良好,不要使用过于厚重的被褥,尽量减少张口呼吸的情况,从而进一步保护呼吸道黏膜的湿润。
做到戒烟限酒,因为烟酒都会刺激口腔黏膜,加剧干燥感。同时,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刺激口腔黏膜,影响口腔健康。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龋齿、牙周炎等口腔问题,防止它们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隐患。
不要担心,口干舌燥也可能是阴虚火旺盛导致的,针对这类人群可以试试下面这个糖水——百合鸡蛋糖水!
材料:百合60-100克,鸡蛋2个,冰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百合洗净,加水煎煮10分钟,打入鸡蛋,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入心、肺经,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日华子本草》称其能:“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鸡蛋黄,古称鸡子黄,性味甘、平,入心、肾经,能滋阴润燥,养血宁神。《药性论》记载它能“除烦热”。《本草纲目》认为它有“补阴血”的功用。两者合用,能养阴润燥,清心安神,对于失眠而伴有口干舌燥、心悸潮热、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症状者尤其合适。
晚上睡觉时口干舌燥虽然看似平常,但这不起眼的现象背后可能潜藏着一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细心留意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并通过定期体检来监测健康状况。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身体健康,防患于未然。
来源:科普中国、健康北京、健康吉林12320、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