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9字/12分钟阅读
企业怎么把钱分好,关系到明年的战斗力、心气、员工积极程度,还关系到股东利益、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成本,是个非常让人困扰的事情。
有些老办法不适应新形势,有些新情况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一、已经习惯的分钱方式滋生了很多问题
1、员工没有斗志是因为收入预期被固定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让员工从“被安排工作”转变为“主动请缨”,点燃他们内心的小宇宙。
员工既是为自己努力、也是为公司挣钱,这才是分配奖金的高明手法。
2、“提成一刀切”就会养懒汉
销售的提成设计需要结构化思考,根据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产品类目和竞争态势的前提下动态调整:
1)毛利润锚定
毛利高的产品可能销售难度略大,但是提成奖金系数高,员工的积极性也就高,卖得越多提成越多,公司利润也越多。
2)战略目标锚定
某个新产品打新市场,提成的系数可以提高;某个战略性客户很重要,系数不调整,但是销售费用可以增加,或者付款条件可以优化,便于拿下客户。
3)净利润锚定
允许采取打折等方法,但是提成的系数就要降低,如果按照原价销售,系数就依旧。
3、千万不要迷信阿米巴:要问老板是不是有托付心态?
我知道这是一句杀人诛心的问话。
阿米巴不能用在中国做分钱的依据、也不能做经营的策略,凡是寄希望于阿米巴的老板,可能内心都想着自己先当甩手掌柜。
你一甩手,掌柜的就不是你了。既然要“掌”柜,手就不能松开。
根据我的观察和调研,阿米巴在中国被盲目应用的恶果有:
1)部门裹挟总部,尾大不掉。
2)中后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3)短期主义盛行,赚一票走人,老板最终擦屁股。
4)内斗不断、宫斗严重,争抢资源势同水火、部门之间彼此憎恶。
4、阶梯型提成机制:制度没有错,但是方法在哪里?
完成80%,提成x元
完成90%,提成1.2x元
完成100%,提成1.5x元。
这个制度是没错的,但是会造成2个问题:
1)员工和公司反复拉锯,压低目标设定;
2)员工直接放弃高提成目标,力求保底。
首先是从人心上解决对目标讨价还价的心态:合理的目标是考验、不合理的目标是磨炼。
合理不合理,没有标准参考。
想要成功,就要磨炼,只要舒适,就是停滞。
其次是帮助团队找到实现目标方法、策略、路径、打法等,帮助团队建立信心,也许不能做到百分百,但也要八九不离十。
员工的心态不再是纠结合理不合理,而是充满对目标的追求感。
极端的做法是:
确保能完成的那部分量,提成和奖金系数下调——既然确保,何须激励
需要尽力完成的高绩效目标,提成和奖金系数上调——如果超高,必然奖励
二、把钱分好有哪些原则和制度?
1、公司没赚到钱还要分钱吗?
2024年,很多企业很困难,老板自己都没有赚到什么钱,有些企业主就问我应该怎么给员工分钱,还要不要分钱。
其实,有一个方法叫做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来兑换时间。
1)企业未来会增长发展,那么我现在就给你这部分“钱”。
A、比如股权,一万股现在值n元,未来3、5年可能值3N元。现在给你,我们一起成长。巧妙地用股权的时间价值换来了现在的分钱余地。
B、比如送员工出去培训帮助其成长,这是一笔长效的投资,体现的是员工自身能力的增值。
2)对头部的员工分更多的钱,对末位的员工不妨请他走人。
3)就算2024年也有一些利润,也得把这些钱留到将来。
也许明年我们赚到的钱比今年还少。
今年省下来的钱就可以留给那些愿意跟着你一起渡过难关的员工。
2、要不要加薪,要不要调薪?
年底所有人的期望都是能够加薪。
员工会忍不住在外部进行对比。如果人心浮动,企业明年的仗就难打了。
那怎么给员工定薪呢?
3、加薪要结合基层员工的成长性。
有很多企业调薪都会给绩效最好的员工,这是没问题的。
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拿到高涨薪幅度的似乎永远都是那几个人。年轻的员工,绩效一般的员工往往都调不了薪,他们很容易流失。
但是,如果你换一个想法,薪资高的员工,他本来就应该表现优秀。拿那么多钱就应该干那么多活。
而绩效一般的员工,虽然他的绩效相对比不上最优秀的员工,但是他的能力和贡献的涨幅清晰可见,你也应该给他做一定程度的加薪。
否则头部的员工永远头部,下面的人永远涨不上来,不光薪资涨不上来,能力也涨不上来。
这些具有高成长性的员工,可能会在一个不太恰当的时间跳槽去别的公司,那你的团队成长性就会丢失。
4、年终奖怎么发?
1)前后台不分家。
用业务部门的成长性、增量和存量相结合,给中后台部门进行业绩绑定。业务部门做得越好,中后台的奖金基数就要越高
2)区分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战略诉求和战略地位。
3)奖金权重倾向于增量。
三、除了分钱,员工还需要什么激励?
有些企业长期依赖于分钱,好像除了分钱,员工不在乎任何激励。
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最早老板们不知道该怎么激励员工,就用现金去进行激励,从年终奖到半年奖到季度奖,甚至到了月度奖金。
只用这种激励方式养出来的团队不是有狼性,而是非常短期主义。
在今天这个时代里,除了要给员工分钱,还要给他们其他的激励形式:
1、期权和股权。
期权的分配方式分这样的两种:
1)用未来的收益做激励。
2)对历史的贡献做出补偿激励。(特别容易被忽视)
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技术的投资是长期的,创新技术带来的正面反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验证。
做出这样优秀贡献的员工,在当时可能得不到现金的奖励,现在就应该对他们用期权进行补偿激励。
员工的投入到了产出期,公司的投资也到了收获期,一起成长,未来可期。
2、在股权的激励中,还要通过设定股权的生效年份。
每年依据业绩生效一部分,需要员工持续的奋斗,否则这部分股权可以不授予,不然的话,有些员工奋斗1年就没有斗志,成为一个躺赢的员工。
3、除了股权,期权,还能激励员工的东西可能就是真正的“权”。
老板们要学会授权,把工作的主动性给员工,让他获得工作的意义,进而产生一种被信任的感觉。
一个人,当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权力做出工作方案的选择的时候,他往往感觉到自己被授权了。
企业中有很多的权力不见得都非得由老板、由高管来行使。
比如说晋升的决策权。
一个公司规模足够大,难道基层员工的晋升也需要老板们来决定吗?
完全可以把它给到更高层级的基层员工,或者是基层的管理者来进行决策。
他们拥有了决定别人是否晋升的权利,同时他们就获得了安全感和成就感。
4、名誉也很重要,不是所有的人都只被金钱激励,很多人会被荣誉感所激励。
这里最重要的是设计的思路:
1)对产线交付系列的员工,可以通过流程再造的奖励。
2)技术难点攻克的奖励进行技术荣誉上的激励。
3)对于职能部门的员工,专家的身份会让他们觉得很骄傲。
4)对于优秀的个体贡献者,可能让他带团队就是一个巨大的认可。
写在最后:
现在公司里的员工年龄差距很大,代际差别非常大。
这就导致似乎70后的已经躺平、80后的亚历山大、90后的不在乎钱、00后的开始整顿职场。
这其实是一个自媒体时代的错觉。
人的本性是相通的,无非是社会生存压力的现实性有区别。
嘴上说着一切无所谓的人,可能会因为现金奖励而产生被再次认可的激动。
心里想着往管理者身份迈进的年轻人,表现得却愤世嫉俗。
想通人性,充分利用激励的杠杆,科学地分钱、长期主义地投资,最终反馈的必然是良性的增长,持续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