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痛——中国民企的九大通病

文摘   2025-01-12 12:21   浙江  
责编丨阿嘞  排版丨在水
 3153 字丨 8 分钟阅读

我从事咨询陪跑业务多年,培训过的企业近千家,深度服务了几十家公司,见过

踩对风口,创业2年,团队几十个人,年营收破5个亿的快消企业;

一路稳扎稳打,创业十几年,从0干到10亿的餐饮企业;

受政策影响,员工数巅峰7000人被迫砍到不到200人的企业;

受大环境影响,千亿市值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如今几乎要退市。。。

在中国做企业,想基业长青真的太难了。

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治理的问题往往决定了企业是否长得大、活得久。

我在总结出了一些民企的通病,可供各位参考。

(下文提及企业已做脱敏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01-老板就是企业天花板

对于多数企业来讲,创业成功,只是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关键词不是“正确”也不是“选择”,而是“一次”

靠着创始人一次正确的洞察,进入了一个行业,多年深耕,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受制于创始人的战略格局,再也没有将企业带到更高的高度。

有家公司,老板在二十多年前敏锐地洞察到医美原材料行业即将爆发,将全部身家投入到某个细分领域,通过研发爆品迅速占领市场,恰逢中国加入WTO后女性对美的追求提升,钱包也逐渐鼓起来,该领域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这个公司赚了好大的一笔钱。

但是,没有第二曲线。没有第二个爆品。

这些年眼见着该领域逐渐饱和、销售额下滑、竞品层出不穷、价格战愈演愈烈,该公司始终找不到医美行业的第二个增长领域,多次押宝都押错了方向,十几年来只靠一个单品挣钱。

老板当初的洞察是对的,可惜,只有这一次。虽然这一次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老板和高管团队非常焦虑,在我面前不停唠叨,高老师,未来 10 年,我们究竟该做什么才能不被淘汰?


02-没有接班人,70岁还奋斗在一线

有一次,周末,我在一个国内龙头企业给高管做培训,课间与高管抽烟闲聊,我突然脑子一抽,说老板也70多了,接班人定下来了吗?

高管顿时深色紧张,掐断了烟,左顾右盼,在我耳边小声说:高老师,这个问题在我们公司是绝对禁止提及的。不能问,不能问。

我连忙说抱歉抱歉。

指着办公楼下那辆豪车说:看到了吧,老板夫妻俩都七十多了,周末还在公司上班,基本全年休的。

接班人问题是很多改开之初建立的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谈何容易?很多创始人尽管高龄,也还是打拼在业务一线。

另一次我去华中某千亿级公司做培训,HR的负责人带我参观公司,指着办公楼灯火通明的某层,告诉我,现在这个点,还有很多高管要排队跟老板汇报工作,老板凡事亲力亲为,今年也70岁了。

我看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

方洪波难觅,何享健更少有。


03-家族势力盘根错节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中国民企的第一批出身与广东、江浙的乡镇企业,早年创业时没有人、没有钱,基本上就是家族里凑钱、搭伙,把厂子办起来。

现在依然有很多公司走着同样的路径,崛起于乡镇中的底色,让他们在发展起来之后始终摆脱不了家族势力在公司内的不良影响。

一家广东的电子制造企业,成立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做到近10个亿,老板娘的弟弟是公司高管,能力强、但是也有短板。公司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改革才能跟上行业发展,但是这个小舅子拒绝学习、拒绝改变。

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又是创业功臣,挑肥拣瘦,只接有利润的项目,拒绝承担新的责任,比如带队出海创建新的市场

一旦利益受损,就在高管会上发牢骚,哭诉,拍桌子,甩锅公司的出海项目就是他挑起的,做了一半发现难度太大又临时撂挑子,老板不得不带着其他的高管冲上去补漏洞、擦屁股。

这个通病可能会长期存在,好几家公司的老板问我,高老师,为什么中国没有职业经理人的土壤?

我说,首先你们也不完全信任这个群体,其次你旧的不去,新的自然不会来,来了也活不下去,第三,中国最优秀的人都在创业,阶层没有固化,还是有流动的可能性,所以最优秀的人不安于打工,就跟你们一样。

这家公司最后的做法是成立单独的BU(事业部),给小舅子一个领地,安安心心拿你的年薪百万,既不指望你挑大梁,也不会动手干掉你。


04-孤家寡人,不断淘换新人

一家浙江的企业,老板是个高知,企业办的很成功,销售额接近10个亿。近年来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他敏锐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可以利用AI和大数据对行业做深度的纵向整合,这可能会彻底改变目前行业内的格局

老板开始招兵买马,但是他下面的高管却跟我抱怨。创业20多年,当初跟随他的十几个人只剩下这个高管一个人,即使这样这个高管在公司也没有一股股权。这些年老板光是学习股权的课程就花了一百多万,但是一股都没分出去。

现在要做创新,又是要招一批新人,但是这群人都来自互联网和科创行业,人家来面试的时候就问有没有期权、股权的方案,都是用话术暂时稳住,其实老板迟迟下不了决心分配新业务的股权。

那个高管跟我说,老板可能单纯就是舍不得,或者觉得这群人不值得。我问他,那难道你也不值得吗?毕竟跟随20多年了,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管回答我,其实老板的思路一直是汰换,不断用新的人换掉旧的人,就像中国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本科还要考研究生,一层层筛选,每年都有新人来,每年也都有老人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反问他,这个思路不管对不对,和股权也没有冲突啊。但是老的人就会一直得不到激励,也没有安全感不是吗?

高管说,也许老板就是靠不安全感激励高管的,哈哈。这也算是一种价值观吧。

我认为这种激励的思路完全不可取。公司上10个亿,真的不是靠老板一个人就行,把钱分对了才会事半功倍,一直抠唆着不分钱不分股权的老板,企业可能很难长大。

而且,越是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越要小心,因为他们都是行业内挖人的首选目标。

你不给股权,就很难留住人。


05-尾大不掉的中层,听调不听宣的团队

这是个广东地区教培行业的企业。有一次我给他们中层做三板斧的培训,结果现场出现了很诡异的一幕。

有一个小组来自公司一个主力营收部门,该部门的管理者是一位中层,本该参加培训,却找各种借口不来,但是三天的时间通过电话和微信遥控指挥工作坊现场的团队,该组成员在培训中各种不按规则走,不断挑战公司高管的战略思路,完全不配合公司高层的指挥。

最后不得不请出创始人董事长进行现场督导,即便温文尔雅的董事长在台上反复解释公司战略,依然无法说服小组成员按照公司年度规划拆解策略。

一度陷入僵局。

最后是我发现了小组被遥控,没收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后,我告诉他们,公司不是某个人的,公司是所有人的集合体,如果因为明年的战略涉及到你们上面这个中层被分权、业务被剥离,导致你们暗中抵抗,那你们即将面临的将是公司的惩罚。

没有哪家公司允许团队听调不听宣,也没有哪个老板能容忍尾大不掉的干部。

董事长在现场不断跟我竖大拇指,抬手作揖。

半年后,该中层干部因为屡屡抵制公司改革被清退,团队也被打散重组。

但公司也耽误了宝贵的变革时机。


先写到这里吧。写了五个案例,我总的感觉是仿佛在看历史故事。

好像我们民企的成长史,一直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不断重演过去的故事。基于我们的民族特性,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始终走不出历史的循环。

中国没有深厚的职业经理人氛围,中国的民企总是走不出创始人老板决定一切的现状,有位老板甚至自嘲,中国没有董事长的土壤,因为中国民企的董事长都是兼职的CEO,全在一线干活打拼,根本没办法抽身。

这让我深度思考企业治理的根本命题。

如何让一家企业尽可能摆脱“人治”,逐渐走向“法治”,最终实现“文化治理”?

基业长青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企业创始人如何不再是公司的天花板?

外来的人才和内生的子弟兵如何搭档?

我写了个小册子,大概20来页,简单梳理了一下企业治理的几个核心概念。

需要的话扫码加我助理,免费分享给你。

(图片来源:AI 生成)
推荐阅读:

感谢阅读,我是高竞>>>
扫码加我的助理,免费分享“组织治理”的小文件给你
点赞、在看、分享

高竞-商业陪跑
让商业学习更快乐、更高效! ※1、阿里十年老兵、原阿里小贷公司董事、原天猫规则部总监 ※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企业导师、杭州师范大学商学院创业导师 ※3、阿里云全球培训中心铂金级讲师、新荣记企业大学导师、芯控智能高级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