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雅普森:关于「对谈100位人效专家」直播栏目
“我立了一个Flag,邀请100位各行各业的人效专家,通过直播形式对谈人效,全面汲取各行业的人效管理理念、方案和实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并且通过公众号,把直播中的真知灼见通过文字分享出来。
如果你知道哪些对于人效提升有着切实实践和深刻思考的对谈人选,也欢迎推荐给我。”
新技术下的新能力,带来效率革命
高竞:
我2003年加入阿里,2014年离职,在阿里做到了总监M4这个级别。
目前我在做企业咨询项目,其中跟人效相关的部分是数字化转型。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数字化转型,解决的是效率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在我看来,数字化转型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举个例子,增加马匹数量能提高马车效率,但边际效益会递减,40匹马拉的车不一定比4匹马快。如果要更快,就要用汽车,汽车相对于马车不只是效率提升,而是能力的变化。
所以企业降本增效,如果不做数字化转型,而是搞996压榨员工,就无法从能力的根本上解决问题。
章新波:
现在企业要降本增效,员工要钱多事少离家近,劳资双方看上去有很大的矛盾。
以您的视角来看,中高层管理者能用什么样的手段调和这种对立的局面呢?
高竞:
管理者跟员工讲道理是必需的,但应该放在第二步。
第一步是科学地给钱。
中高层管理者要先通过绩效和薪酬改革赢得信任。先把绩效管理做好,再用薪酬去证明你的绩效管理是充满善意的,是帮助员工提升技能,提升完技能之后他能赚得更多。这样员工才愿意相信你讲的话。
管理者要打破大锅饭,不要做好做坏都一样。特别优秀的员工一定要奖励;做不好的员工,在辅导之后如果还是不能达标,要早点请他走人。
让那些愿意勤勤恳恳付出劳动的员工,拿得到结果的员工,吃得越来越饱,把他们养得越来越肥,让其他人看到他们心生向往,从而形成良性竞争。
管理者要敢于给优秀员工分配更多利益,激励员工从单一技能向多技能发展,成为T型、π型甚至H型人才。
对员工个人而言这是自我增值。对企业来说,这样的人才能把先进的生产力引进来,让他们成为企业转型的前锋,带动组织的效率提升。
章新波:
刚才高老师讲到了H型人才,就是在两个领域内都有很深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人才。
之前Gartner有一份报告,说未来10年大量员工会成为互联增强型员工(Augmented-Connected Workforce,简称ACWF),不管是体力工作者还是知识工作者,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挂着AI或者机器人,辅助你完成工作,员工会成为碳基人和硅基结合的一个劳动者。
这就很符合H型员工的特性。
如果这真的是大势所趋,那么管理者一定要利用好这样的趋势。
高竞:
AI应该会像互联网一样大量进入组织,而且会比互联网产生的影响更大。
我作为一个知识类劳动者,我感受到AI会养成一个人追问的习惯。跟AI互动的过程中,你会找到很多自己原先思考不到的问题。
运用在企业中,AI会帮助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断代式的成长,就是说同一个行业里用AI的企业回头看自己的同行,发现他跟自己隔了整整一代。
去年我参观上海宝钢(现在叫宝武钢)的冷轧车间,就看到了传说的“黑灯工厂”,那个车间大概有五六层楼、几个足球场那么大,所有的设备都在自动运转,车间里从头走到尾,没有看到工人。这个车间所有的活人,就是我们五六个去参观的人。理论上如果我们这些人不去参观,整个车间都是黑的,全是电脑操作。
员工在哪里呢?员工就4-5个人待在控制室里面,一天三班倒,只需要不到12个人,这才叫降本增效。
所以真正的效从哪里来?
是从能力上面来,这就是数字化和AI带来的能力。
高竞:
由于AI含着金汤匙出生,所以它应该会走一条跟互联网相反的道路,应该是先从头部公司开始应用(电子商务是先从底部的公司开始的)。
首先,AI不可能只是软件,否则它跟“人机料法环”这些生产环境就会数据脱钩。
其次一旦涉及硬件,由于设备很贵,一定是头部厂家先开始应用,等数字化的厂家赚到钱了,硬件和软件的成本降下来,中小企业的生产中才会慢慢应用。
其实AI不会导致工作岗位的缩减,只会干掉人类低级的工作。然后随着机器越来越聪明,成本越来越低,它会一点点往上升,不断蚕食更高级的工作。
这时因为低级任务被成本更低的机器取代,企业主投资意愿提升,更多高级的岗位被创造出来,所以人类的工作会横向展开。
章新波:
我非常赞同,而且最终一定是双赢的局面。
比如一个车间或门店过去需要20人,现在只需10人就能达到同样的效率。这样,企业可以开设更多门店,用工总数量反而增加,因为效率提升了。然而,如果仍然保持20人的配置,企业可能无法扩展经营,甚至会缩减门店数量。
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会实现4天工作制,整体社会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们将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技术进步真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AI来了,管理者不换思想就换人
章新波:
AI介入之后,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有些管理者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他作为中间方上传下达,牢牢卡住了信息资源,形成了职位的壁垒。
现在有AI,你发现员工懂得比你更多,他们可以快速判断整个事务的状况,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竞:
随着AI加速信息流通,使信息变得过于透明甚至反向不透明,未来企业管理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方式已经是旧时代的印迹,例如泰勒的管理理念是防止员工偷懒,最大化压榨个人价值。而现代的管理,如丰田的集思广益,每个人都可以喊停生产线。
管理者如果不想被淘汰,首先要在心态上认同年轻人掌握更多知识,信息吸收能力更强。
未来的中高层管理者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管理,视人为人。对待员工讲究真心换真情,把员工当人看,真正激发他们的善意。
其次,未来管理者需要确定自己的价值,否则将被极度压缩。
因为未来的组织将像水一样,比如传统制造业纷纷引入电商部门、数字化部门和AI等新技术改善人机料法环。原有的组织架构将成为阻碍,不得不动业务流程和中高层管理层,不换思想就换人。
章新波:
降本增效裁员重心从基层转向中高层,高层怎么办呢?
高竞:
假设有一盆花,气候好的时候它枝繁叶茂,现在气候不好了,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了,为了让花能活下来,你说是把花里面的土壤倒掉呢,还是把败坏的叶子和花朵摘掉呢?我想大家都明白。
所以你说高层怎么办?
自寻出路。
我服务了很多企业,私下跟企业的老板做一些交流,我就问“那个所谓的高管突然走了,明天你的公司会挂吗?”
其实不会挂的。
再说企业过去几年没赚到钱,创新业务做不好,基本盘也在逐渐下滑,这是基层员工造成的吗?往往是高管造成的,而高层的成本又特别的贵。
所以不能甩锅给一线的员工,裁员只裁基层。有时把一两个高管挪了之后,公司不但没有遭受什么灭顶之灾,反而有可能显现出来一些新的活力。
而且我发现很多企业的高管享有“优先躺平权”,率先员工躺平,因为监督高管的人极少。这对公司的危害非常大,所以降本增效是要把企业里这种躺平的高管剔出来扔掉。
章新波:
很多时候企业里大量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再聚焦一点就是管理者的问题。
我特别推崇高管的一种能力,就是认错能力。通过认错能力,大概率能判断这人当下的认知、状态以及拼搏精神处于什么样的时期。
因为没认错能力的高管对组织伤害巨大,再加上高老师刚讲的,要是个躺平的高管还没认错能力,那就完了,他会制造更多事来掩盖自己的躺平。
高竞:
回到刚才的问题,未来的管理者怎么办?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最终会越用越熟,变成一门手艺。
我认为正心很重要,然后就是把管理这门手艺磨炼好,并且把AI当成磨炼手艺的一个辅助的工具。
战略聚焦,活下来,等春天
高竞:
降本增效的浪潮其实是正确的,过去企业狂奔的时间太长了,现在需要回归理性。挺过这个阶段,我认为中国的生产力可能有根本的迭代。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对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应用,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在先进性上会是全球独树一帜的。
关键在于每个企业都得活到黎明。
章新波:
这个我有例证。
今天我某个制造业的群里,一些新能源车制造业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感受,说最近这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和整个产业链都在内卷,卷完之后,带来的局面是什么?
是目前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内,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效益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德国、日本相比都是处于领先的位置。
内卷看上去是一场悲剧,是社会的浪费,但对于留在牌桌上的公司而言,他们的能力水平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力。
高竞:
活下来,我觉得春天会来的。
虽然2025年应该不会很乐观,但我觉得有一个触底反弹。
都被折磨了4年了,还能怎么样?我觉得大家都会适应起来。
中国人一旦触底反弹,能量是很惊人的。
章新波:
最近我在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聚焦”这个词。
其实过去我们口头也喊聚焦,但那都是假的,企业老板和管理者都在搞多元化,想把规模搞大。但现在几乎所有管理者都认真地研究“聚焦”,改变自己的组织,提升自己的内核。
聚焦之后,再加上我们拼搏的精神,肯定能够爆发出巨大的潜力和能量来。
高竞:
是的,所以我感觉到2025年会有一个很大的机会点。
首先是经济环境不会再差到什么程度去。其次,人们的信心已经开始恢复了,这种信心不是说我有多乐观,而且我已经在谷底了,往哪一个方向走都是在往上走,无论怎么走都是在走上坡路。
企业家的信心恢复很重要,等到企业家都恢复了,他会慢慢地传递到一线的员工,最后会传递到消费者,我认为这将是一个趋势。
好的管理必须懂人性
数字化转型难在人,不在技术
你一生能走多远,取决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