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还有红利的三个商业方向

文摘   2025-01-13 20:02   浙江  

责编丨阿嘞  排版丨在水

4844字丨 18分钟阅读

老高碎碎念:
2024年太艰难了,很多人眼里是百业凋敝,机会渺茫。疫情3年已经打掉了很多人的心性。2024年又让更多的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于是,“润”、“躺”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但其实,弄潮儿还是为我们摸索了几个方向。
本文简单的分析3个具备确定性的方向:出海、生产性服务业、银发市场
但仅有方向还不够,我们得先保证自己能够活下去,有机会上桌摸牌,再用新的范式转化自己的专业积累,等到商业范式形成,凭着专业沉淀就会赢得新的机会。
说实话,我和你们一样,都在等待下一次洪流。
 一、我们处在什么样的风陵渡口?
1、高层的政策激励还没有完全传达到末端
去年Q4以后,国家的政策面已经非常的明显。
就在上周又提出了重启以旧换新政策补贴3C和家电行业,并且将补贴的范围扩大到家用电器以外的电脑,平板和手表,同时以不低于2024年的力度,采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补贴的方式拉动新能源车的消费。
但是这些信息要传递到市场的末梢,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政策激励的信息传达到位,消费者的信心才会完整的建立
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国家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四万亿的政策口号响彻内外,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着4万亿放水会惠泽何方,所以老百姓并不慌。
当时除了江浙,广东的中小企业因受到外贸出口的下滑而一片哀鸿以外,内地的居民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感受。
2、扩大内需不在于政策的刺激,而在于消费信心的恢复
国内居民储蓄总额已经高达150万亿元,怎么让老百姓可以放心花钱?
政策的刺激力度和刺激方式要让老百姓能够理解。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述本次补贴能够至少提升一万亿的消费额,但是这个事我不经过计算,我自己也得不出直观的感觉。
信心恢复的过程比较漫长,政府既要表明态度,又要明确的引导大家应该怎么花这笔钱,怎么样可以享受补贴价值。
 二、范式转换的样本是什么?
1、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可以看作是商业范式的转换的标本
第四次工业4.0之所以尚未成功,主要是被疫情、地缘政治、中美拉锯、俄乌战争等新的冲突改变了进程。也因为大数据、云计算和AI 方兴未艾。
中国内部也出现了在新质生产力和投资政策引导中,各种从未见过的范式,比如大文旅业务。
2、中国的大文旅产业可能是全球最卷的
不光是酒店的硬件、软件、服务能力卷出了天际,更因为中国的旅游业态出现了很多国家未曾出现过的、在短期内急剧涌现的全新的业态。
比如淄博的烧烤、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河南的王婆相亲、上海等地的 city walk。
自从开放144小时免签政策之后,从全球涌入中国的各国游客,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几十年来访中国的老年旅游团。
现在韩国的年轻人也在搞特种兵旅游,周末两天两夜到上海、青岛打卡,泰国的游客更是到上海“血洗”泡泡玛特的Labubu。
带火了航空公司的售票,更由于国内基础建设的完善,加剧了文旅产业的范式转换。
国内游中,假期出行、拍照、打卡、冲关的传统旅游业务依然存在,但是各地新生的旅游业态已经在悄然改变,大文旅产业逐渐摆脱过去依赖卖门票、贩卖周边商品的业态构成。
现在的文旅产业更注重“体验”、“文化”、“情绪消费”,消费者用自己的参与和表达,重塑了文旅产业的范式
已经很久不见“观光”这个词了。
它不包含互动。
三、消费市场的底色是什么?
1、消费市场的底色在于95后,00后,制造业的根基在于70后,80后
因为引领消费风向标的永远是最年轻的、具备独立收入的年轻人。
当前就是95后和00后。
中国的年轻人,他们既是生产制造的参与者,生产者,也是引领消费趋势、消费方向的消费者。
当代年轻人的人生底色、受教育程度、心力愿景都远胜以往各代的人。
2、年轻人不想卷,是因为他们看清楚了内卷是低效的竞争,是投入产出比断崖式下降
年轻人并不愿意真正的躺平,他们只是觉得在阶层逐渐固化的可能性下,按照前辈的模式走,更可能沦为别人的垫脚石。
这一代人在消费主张上有自己的审美表达,也有自己的消费观,这背后都是他们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一代人的价值观。
消费观就是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当代年轻人希望奔放热烈、浪漫绚丽的生活。
只是在当前,这一切的幻想,都需要有新的范式来演绎。
四、商业新范式:不出海,就出局
1、是的,再不出海就晚了
中国产能占全球的30%,这一比例远超中国GDP占全球18%的比例。
国内的产能已经高度过剩,真正为洪水泄压的闸口都在海外,比如东南亚。
去年泡泡玛特Labubu的爆火,意外带动了东莞玩具工厂的出口量。
一些提前做准备,拥有商业嗅觉的玩具公司,跟随着泡泡玛特急速的打开了东南亚市场,当地年轻人对于IP玩偶,对于情绪治愈的需求,有小型的企业,因为踩准了风口6个月内挣了5000万元的净利润。
2、大宗消费品也已经掀起了一波出海狂潮。
中国汽车出口从2021年开始猛增。
22年已经出口300多万辆,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
23年出口491万辆,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
2024年出口至少550万辆,这一指标只有日本在30年前曾经达到过。
3、为什么我们眼见着这么多海外市场这么大规模,却迟迟不敢动手呢?
无非是不熟悉海外的市场,不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暂时找不到有利的渠道。
如果要在海外设厂,还要面临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素质这几个难关。
其实我们可能忽略了人才市场的可培养度,就像早在40年前,第一批外资在改开之后来到中国,也曾经认为中国工人的素质太差,职业经理人没有成长的土壤。
但40年以后,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一方面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源源不断的在输送合格的工程师,另外一方面本地人勤劳刻苦的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专业的经理人阶层。
4、出海的业务,很可能是一个打包的商业范式。
有一家公司出海肯尼亚,叫诺联科技(Ahadi Corporation),其实出海并不早,创始人周涛自 2020 年起提供廉价网络服务,实现 “5 美元使用 50G 流量”,远低于非洲大陆均价。
同时他们的理念是做一个社区互联网公司,即所谓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网络是底层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很多其他业务。
他们推出了 Konnect Food + 电商平台、共享饮水、数字钱包等多元化服务,甚至,还卖菜。
嗯对的,你没看错,卖菜。
这些国家不必走过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有的历程,很可能,他们会跳跃式发展。
更有可能,一家公司就做了抖音+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的事情。
5、海外的劳动力素质,也许与国内坐而论道的想象不一样。
一个在墨西哥做机械零部件生意的老板告诉我,他发现墨西哥工人在一些精细加工工序上很认真,由于当地较为宽松的工作氛围,工人更愿意主动提出改进意见。
例如,在一个齿轮加工环节,工人建议调整刀具的切削角度和进给速度,使得加工精度提高了15%,同时刀具的使用寿命也延长了20%,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越南的工人也有可取之处。一家服装企业在越南设厂,越南工人在服装缝制环节的熟练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刺绣和装饰工艺上。
企业通过引入当地的刺绣工艺师,对生产线上的工人进行培训,使得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
吃苦耐劳是儒家文化圈的共同底色,在东亚、东南亚这个范围内,你能看到好多似曾相识的故事。
五、和资本想象的不一样:银发市场将至未至
前几天和一位从事康养市场10年的管理者做了深度的沟通,他的观点和我一致,中国所谓的银发市场还没有到来。
目前的老年人都不舍得花钱,他们大多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
因此在所谓的银发市场里出现的都是离散的、碎片化的、不得不花钱的项目。
比如,为老年人洗浴,比如说手术后的康复工作,表面上看,似乎都属于刚需,而事实上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不得不花的钱。
这种消费不给人带来快乐,它只给人减少痛苦。减少痛苦的产业,如果你不能集中化,集约化,势必也做不大。
比如说为老年人上门洗护,作为一个个体从业者,也许赚也不错,月入勉强过万。
但要想把它做成公司,可复制、可规模化,远远不够。
就拿术后康复的市场来说,新医改之后,医院缩短住院时长,急切的把病人请走。因为医院的大部分的收入在手术阶段就已经完成,住院其实并不增收。
这里面有一部分是老年人,但老年人的这部分的消费欲望其实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进入康复医院,或者是遵从医嘱在家休养,从至亲当中请一位或者是居家保姆来帮助他调养身体。
你说这个地方是我们创业的切入点嘛?
可规模化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我斗胆预测,中国真正的可规模化的银发市场,将在70后全面步入60岁之后才逐渐形成,也就是说还有十五年的时间,无他,70 后才可能舍得为自己花钱,进而形成银发市场
那现在应该干什么呢?
应该花心思琢磨,在60后、70后、80 后将来老了,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不要成天盯着所谓的老年人的用品去钻研,比如什么厕所里的扶手什么的,盯着这些小东西不会有真正的大机会。
真正的大的机会是站在1个亿、2个亿的人口基数上去思考: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让他们主动追求的、带来享受的消费究竟是什么?
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老年人体弱多病,容易摔跤导致骨碎骨裂骨折,孤独寂寞空虚这些你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假设”(尽管那是事实,但不是商机)。
等到70后、80后活到60岁以后,身体只会比现在的老年人更加健康,消费方式会多种多样。
他们是互联网的第一、第二代用户,见多识广,舍得花钱,不承认自己老无所依。
你信不信,到了那个时候,如果罗振宇还搞跨年演讲,买票的绝大部分依然是70后和80后,他们不觉得那是学习,那是一场年度秀,他们的心态跟现在看演唱会一样。
放弃钻研厕所里的把手吧,放弃老年人洗浴的项目吧,想想看,怎么样能为他们带来更多身心上的愉悦。
六、服务业的新范式:利用 AI 赋能把生产性服务业做起来
国家如此,产业如此,企业亦如此。
美国的服务业非常发达,很多人以为美国的服务业是餐馆、文化等服务业,其实它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美国更发达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to b的专业服务业,TO C的顾问式服务业,包括了企业的设计服务、研发服务、法律专门服务,财务管理服务、IP服务等等
而中国的服务业目前主要是从事灵活用工的网约车、外卖、快递等生活性服务业。
在美国的GDP构成中,生产性服务业超过了3成,而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大概不到15%。
怎么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利用AI赋能就会是一个关键。
比如图片的设计。电商海报的设计,以前设计师重金难求,现在在AI的加持下,一般的人员稍微学一下技术,就能又快又好的完成电商企业的制图需求。
再比如面试招聘,简历的筛选利用AI可以压缩到毫秒级,精准的人员沟通,通过AI更精准的做性格测试、人格测试,更好的把握候选人的面试风险,放宽用人的渠道,但是更精准的录取,提升招聘的质量。
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角色。
它能够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企业可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商,从而集中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专业外包会在AI 赋能下快速发展,不再是人头外包,而是真正的技术外包,转嫁的不是用工风险,而是错失机会的成本。
AI 不是一个工具,而是生产要素的赋能途径。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给定的劳动力、资本等投入条件下,企业的产出效率。
也就是说,除了劳动、资本增加以外,所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少?
这其中,就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规模经济和管理水平提升等。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来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而AI 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变量,既是赋能技术进步,也能带来组织创新,还能间接影响管理水平的迭代。
 结语:
尽管2024年经济形势严峻,但仍有企业通过创新和转型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出海,不只是产能的泄压阀,更是新商业范式的试验田。
生产性服务业,借 AI 赋能迎来蜕变之机。
银发市场,看似将至未至,实则暗流涌动,必将重塑。
OpenAI在2024年收入达37亿美元,尽管面临50亿美元的亏损,但其未来五年的收入预计将飙升至千亿美元。
那时它才几岁?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感谢阅读,我是高竞>>>
我准备建立一个商业的交流群,平时会聊商业话题,也会分享我最近的心得,不过有要求,必须有名片(电子)认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加我助理

点赞、在看、分享

2025 年

进化,进步,进击

高竞-商业陪跑
让商业学习更快乐、更高效! ※1、阿里十年老兵、原阿里小贷公司董事、原天猫规则部总监 ※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企业导师、杭州师范大学商学院创业导师 ※3、阿里云全球培训中心铂金级讲师、新荣记企业大学导师、芯控智能高级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