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啊?怎么那么多鸟叫?」
「我在家啊,露台上」
然后话题突然就走向了,德国环境可真好。
一时兴起,我录了段音频 👇
中间刚好楼下一辆车经过,突然我有点感慨——现代生活和自然环境,也可以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
……
如果有朋友想来德国旅游的话,我不会推荐特定城市和景点,会更推荐大家看看这里的人和生活方式,随便找个城市逛逛——看看工作日街上悠闲的行人,任何时段都几乎坐满的咖啡厅,再逛逛周日反而空空如也的街道(德国除了一些餐厅,商铺周日不营业)。
然后再看看森林、田野距离城市有多近。有段时间我很疑惑周日街上的人都去哪了?直到后来我爬到了附近森林的山顶。
我没去过云南,但如果《有风的地方》描述的云南有代表性,那德国差不多可以是不担心工作机会、医疗条件和现代生活的云南。
网上有个统计数据,OECD 成员国中,德国是平均工作时长最短的国家,每周不到 26 小时。收入换算到时薪,也只比最高的几个北欧国家低了一点点。
后来有小伙伴觉得这个数据太离谱,是不是统计有问题。我大致算了一下:
每周 35~40 小时的工作合同,不加班。
一年 365 天减去双休日、20 个节假日和每年 4~6 个星期的年假。
摊薄一下,每周工作时长就不到 30 个小时了。然后,再算上选择半职、mini Job 的人,平均下来不到 26 个小时也不算离谱。
相比于旅游景点,我觉得这种近乎全民的 Work Life Balance,生病不用拖着、旅行想走就走、工作也没耽误的生活状态,更值得看。
……
但是,这不是说这样的生活就一定更好、更开心。事实上,我身边很多来德国的朋友最后都回国了,留下了一句「好山好水,好无聊」。我们时不时也会重新考虑未来会去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渴望悠闲只是因为当下在忙碌,有吸引力的不是悠闲本身,是忙里偷闲。当生活只剩下闲反而未必有趣。
但最近 @面基 新录的一期播客,我特别认同:
增加了对照组,更会生活了。
也是我的感觉。
我们并不一定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但多看看不同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更自由。
只接触单一文化,每个人都在做相同的事儿,我们容易把各种执念当作天经地义。但当几种不同文化碰撞在一起,发现一波人视为「必须要……」的事儿,而另一波人对此完全可有可无。这时候,我们更容易停下来思考,哪些事儿对自己才是真正必要的。
来了德国我才发现,原来下雨天可以不打伞,淋雨也不是就会着凉感冒。姜,经常卖在超市的水果区(泡茶做饮料),没有「驱寒」、没有「上火」。
原来小婴儿并不像我想得那么脆弱。习惯了国内爸妈抱孩子的小心翼翼,我震惊于德国同事提起孩子的动作就像捡起一个地上的娃娃。
德国人不 care 我们对买房的执念,住房自有率不到 50%(不过能买自己的房子也是好事儿),我也不 care 德国人对旅行的执念(但后来为了降低沟通成本,也会装装样子 😂)。
看过的地方越多、看过的样本越多,我们对生活「必须要……」的执念就越少。
生活方式千万条——更多工作、更多收入、更多消费,再更多工作——这只是其中一条路。
记得《不上班也有钱》的作者,生了娃带着孩子环球旅行,很多人替她担心孩子的教育和开销。她的回答是:
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各种不同的活法,每种活法、每个地区都有幸福快乐的人。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笔记: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抵御风险:5 月保险最推荐
干货汇总: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