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天我突然疑惑了,谁读书不是为了用呢?
纯虚构暂且不说,读《超越百岁》的伙伴一定也想自己更健康吧?读《时间贫困》的伙伴一定也想自己时间更充裕吧?读书只是为了读的,应该才是少数。
既然如此,为什么「读了书就会用」反倒成了一种不那么常见的特质呢?
后来我的一点观察,读书不是不想用,而是有太多不了了之。你可能也在《超越百岁》里读到,一周 180 分钟二区心率有氧运动带来的健康效益最大。当时的想法可能是「真好,我也要这么做」。但放下书,这些想法很快就被新信息淹没,几天、几个星期以后就忘了,最后不了了之。
也许我只是比大家多做了一步,总是问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
《搞定》中讲过一个经典场景——大家开会讨论问题,得出一致结论,好像会议已经结束了。但这时只要有人多问一句「那我们下一步先做什么?」,大家总会发现,还有好多东西没考虑清楚……
要把想法、灵感真正用起来,不管事大、事小,起点总是「用一个会定期回顾的方式记录下来」,关键节点总是「下一步行动」👇
《搞定》的书评,我发现大家最有共识的两个原则:
一是「2 分钟原则」,如果一件事儿 2 分钟就能做完,现在就去做。
然后就是「下一步行动」
下一步行动,可以是推进任务本身,也可以是让这件事儿变得更容易想起来、更容易执行。
还是《超越百岁》里读到 180 分钟有氧运动,下一步行动可以是选个合适的时间运动起来,也可以是再读一本跑步相关的书,也可以是优化自己目前的运动计划——我把跑量用不会感到膝盖不适的节奏,从每周跑 15 公里,慢慢提到 20 公里。还没达到最终目标,但已经在路上。
文章写到这,中间休息,正好也太要去买菜,提起我买了好久还没吃完的花生米。我赶紧采取下一步行动,把它拿到一个更显眼的地方 😂
有些道理没法立刻用,但我觉得它们有长期价值,希望自己不要忘掉。那我的下一步行动就是把这个想法打上 #原则 的标签,再利用 flomo 的每日回顾,定期回顾有价值的原则 👇
今天翻到的一条原则 👇
跑题一句:我发现在思维导图里写文章、再复制到文字编辑器里修改,比直接在文字编辑器里写更效率。思维导图能把我限制在「发散」模式,减少「聚焦」的影响。
为了管理我们的「下一步行动」,还有下一步行动——收集一些与《搞定》理念匹配的任务管理 App,看看 Things、Omnifocus、Todoist、滴答清单哪个适合自己(这几个是我读《搞定》那会儿比较出名的),然后用起来。
很多问题不是立刻就有结果,但只要我们开始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总能一点点接近目标。只要问题还没解决、目标还没实现,也总有下一步行动(甚至删除也是一种行动,主动放弃好过不了了之。至少我们想清楚了自己目前不想要什么)
……
阅读是一种输入,输入是为了输出。但输出的重点不是做导图、写文章,而是给现实生活带来改变。
书读了要用,这可能不是一个人的特质,更像是任务管理的问题——
新想法有没有转化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
各种下一步行动有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
PS:大家读完今天这篇,下一步行动又是什么呢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笔记: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抵御风险:9 月保险最推荐
干货汇总: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