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和房子虽然都是「资产」,但对人消费的影响和“有钱”的感觉还挺不一样的。
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房子涨到 1000 万消费水平和以前也不会有很大变化,尤其是自住的房子。
但如果是股票账户涨到 1000 万,大家会觉得自己有钱得多。
想起一条小红书上 1000 万算不算财务自由的帖子,其中有一条高赞评论是:
1000 万资产(房子)不行,1000 万现金(股票、理财)可以。
这个评论之所以让我印象很深,还有一点是我发现很多人只把房子当资产、却不把股票当资产,想的总是何时变现卖掉(然后重新开始纠结 1000 万应该怎么理财)
……
我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上轮熊市里很难的时候,也太总念叨「牛市里赚的钱也没花着,熊市里的苦一样没少受」。
上轮牛市我们的本金距离目标还有不小距离,加上我当时迷信一句话,觉得复利就应该是把所有赚到的钱再投入,才能最大化利用复利,赚最多的钱。
但我忽视了,投资最终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复利的秘密不是收益率,而是时间。适当变现可能对收益率不利,但有利于我们赢得时间,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从那以后,从用网格做零花钱策略开始,我们就很重视获得收益时及时提取一部分、创造仪式感了,出去短途玩一次、去一家想去的餐厅…… 记得牛市里的好,会更容易接受熊市里的坚守。
……
也说两句网格,这波太猛了。我只用了中概 KWEB 和恒生医药 159892 做网格,他俩波动率够大。中概连着收网 4 次,还差最后一个大网(再涨 3%)我网格上的仓位就出清了 👇 剩下是长期持有的。
下轮网格的话,我在考虑从美股换到 A 股的恒生科技 513180。美股佣金太高了,一网的利润要被佣金吃掉一成,有点心痛。
恒生医药从开始到现在收了 3 网,如果它后面就这么一路涨上去了,我会有点遗憾。恒生医药发现得晚了,还没吃几口……
……
理性变现投资的方法,网格之后我又注意到了再平衡。这是大卫·斯文森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中理念的一部分(耶鲁大学如何管理捐赠基金获取被动收入)。
在长期持有的资产间做再平衡,也有类似网格高抛低吸、持续变现浮盈的效果 👇
其实定量地说,不管是网格还是再平衡,实际的成交量都很小。像这次涨幅这么大,其实网格+再平衡带来的成交量也不到我总持仓的 2%。
这个问题并不是「卖不卖」这样简单的判断题,而是一个选择题「同样一笔钱,放在哪里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对投资来说的一笔“小钱”,放在生活里却可能有巨大的边际效益。
变现收益,别用浮盈
最后还提醒大家一个我上轮牛市里经常观察到的现象——用浮盈消费:
账户涨了,大家觉得自己更有钱了,更愿意消费;
但也是账户涨了,觉得钱拿出来就不能继续钱生钱了,不舍得变现。
结果,一边消费增加了,一边投资却没有实际变现收益,用浮盈在消费。等到市场回调才发现,浮盈没了、钱也花了。
犒劳一下熊市里坚持投入的自己,但仅用已经实打实变现的利润。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笔记: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抵御风险:9 月保险最推荐
干货汇总: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
PS:周末我和也太吃了家想了很久的汉堡 👇
但说来好笑,看着账户 6、7 位数的波动都很习惯,到汉堡下单时我纠结了 😂 一个汉堡 12 欧,折算人民币几乎 100 一个,不舍得了,「要不自己做吧」(欧洲人工费比较贵,加上这几年通胀,一顿饭人均 20 欧已经算便宜了)
后来还是点了。
第一口:原来汉堡还能这么调味?学会了!
第二口:回购回购!
吃完:去谷歌地图打个五星好评。
「重要决定考虑越全面越好,但小事儿决策越快越好」,确实有道理。小事儿错了成本很小,但对了惊喜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