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虽然实证数字完成了当初的目标,我还是觉得有件事儿没做完。就像讨论多少钱才能财务自由时:
500 万本金很多人觉得少,一线买套房还不够;
但如果是不上班年入 50 万,很多人又会觉得这是一笔大钱(哪怕觉得年化 10% 太高,打个对折 5%,一年 25 万也不少)
带来底气的不仅是本金,更是这笔本金产生的现金流——所以我觉得达成本金数字只是个「小」里程碑,真让我觉得哪天财务自由实证可以收官不写了,应该是长期来看、甚至在熊市里,留下的投资收益依然满意,大家不再担心:
A 股这个市场是长期向上的么?
是不是只有投美股才能财务自由,国内不行?
投资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么?市场下跌怎么办……
现金流的重要性大于本金 ➡️ 对未来的信心大于现状。
为财务自由投资和“一般”投资的最大区别——一般投资只要长期产生「收益」就可以,但财务自由的投资需要相对稳定的「收入」,尤其是在市场下跌时。
所以我之前整理过这篇思考,如何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今天再补充一个视角。
出生年份影响收益
《持续买入》中有一章名为「你的出生年如何影响你的投资报酬」,作者对比了美股不同起点的 10 年年化收益 👇
即便像美股这样比较成熟、波动较低的市场,同一笔投资、同样的时间,只是起点不同就会有巨大差异。有些 10 年累计亏损超过 30%,有些 10 年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不仅如此,哪怕收益相同,不同起点还会影响市场涨跌出现的顺序。比如对定投而言,市场先跌后涨,最终积累下的财富值要远大于先涨后跌 👇
如果要从投资中支取现金,情况则正好和定投反过来,市场先涨后跌是最理想的。
如果只是投一笔本金,可以只关注最终收益。但如果中途需要增减投资,还需要关注涨跌出现的顺序。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长期收益。
对我投资的启发:
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生年份,但对财务自由计划而言,我们可以选择开支变现投资的时间。
这更强化了我之前的想法——达到本金数量以后先经过一轮熊市、低估洗礼。这不仅能挤出财富的「水分」,也能增加未来「先涨后跌」的概率。
2、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整个生命周期的市场涨跌,无法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时代。但我们依然可以想办法降低投资和生活的波动幅度,减少运气对自己的影响。
分散投资不会降低收益,ta 只会减少一个人仅凭运气暴富的机会。
——《投资要义》
从这个角度看,分散投资、降低波动,非常有必要。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投资可以灵活增减,而不是被迫持有十几年。对财务自由计划更是如此。
实证账户更新 2024-11-03
被动收入观察 👇 从投资中获得的「累计被动收入」目前还在「累计日常开销」曲线的下方,但曙光已现。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关于这份实证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年(又过了一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但后来发现钱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变成了 2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慢慢播种,等待市场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