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到绝望、涨到癫狂|财务自由实证 #66

财富   2024-10-08 14:00   德国  
行情好了,开心是打心眼的,一天能看八百遍行情 😂 但焦虑也是真的,放下手机又会懊恼这时间花得不值。可过会儿,手机又拿起来了……

印象很深上轮行情里孟岩写过的一句话,他不喜欢这样的牛市。当时我很不解,牛市就是赚钱的机会,为啥不喜欢?但真经历过一轮,我赞同。

这样跌到绝望、涨到癫狂的体验很差。现在股市大涨中的爽,很快又会变成不卖怕回调、卖了怕踏空、买了怕被套、不买怕落下的焦虑。原因之一还是 A 股波动太大了,波动甚至比上升趋势更明显。

所以降低账户波动、改善持有体验,就成了这一两年我很在意的事儿。目前小有收获 👇 23 年以来全账户回撤比以往改善了一些

如果大伙有和我类似的想法,这些思考也许可以供大家参考。

1、找到上涨、下跌都舒服的位置

这是我 2021 年记录下的

想要在上涨、下跌中都舒服,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仓位比例,更要关注本金数量和现金流。

上涨中舒适的根源不是仓位比例,而是投入本金的数量,以此来确定合适的仓位。

下跌中舒服的根源同样不是仓位比例,而是我们依然有现金能够买入、捡便宜,并在下一次行情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我们才更容易找到投资中适合自己的位置。

下跌行情里太难受、想要减仓时,多问自己一句,剩下的本金是否还足够「上涨舒服」。

上涨舒服了,牛市里才不那么容易 fomo 加仓,更愿意持有现金。这些“多出来的钱”用更稳健的方式管理,会变成未来的「下跌舒服」。

2、注重均衡分散

假设抛一枚硬币,正面盈利 10%,反面亏损 5%

  • 如果只抛一枚硬币,每次亏损的概率是 50%;

  • 如果同时抛两枚硬币,每次亏损的概率就下降到 25%;

  • 如果同时抛三枚硬币,每次亏损的概率就下降到 12.5%;

而与此同时,预期收益反而增加了(这点有点反直觉,可以想想「再平衡」。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看《有效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计算方法)

把资产分散到多种预期收益为正、但涨跌不那么相关的资产上,就能起到类似的效果。过去几年很多人会拿 A 股和美股做比较,但其实我们不必二选一,也可以均衡分散配置不同资产。

而且不仅资产可以分散,投资策略也可以分散。比如长期持有和网格策略,一个赚行情上涨的钱,一个赚市场震荡的钱。

3、选择合适理念的主理人

有的基金经理或者投顾主理人也很在意波动,比如在分享投资理念时表达「熊市少亏、不亏钱,牛市能跟上」,「降低波动,改善持有人体验」,「不降低预期收益的前提下,降低投资的波动率」。

如果主理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我们选择这样的基金、投顾,最终的投资波动也能降低。借着这轮行情我也计划把 A 股的主要持仓都过渡到这样的主理人,具体思路后面十年之约实证里聊。

4、坚持再平衡

大卫·斯文森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都花了至少一章来讲再平衡的重要性。

一方面再平衡会卖出涨得多或跌得少的资产,买入涨得少或跌得多得资产,降低投资的整体波动。

另一方面再平衡也能改善情绪,上涨有变现卖出,下跌持有才更从容。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心理账户。

……

上面这些思考在熊市里对我帮助很大,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践行它们。投资的幸福不来自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而是在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最小化过程的焦虑和痛苦。

最后分享一张很喜欢的图 👇 对我最有启发的两句话——愿意持有现金,寻求合理(而非超常)的回报


实证账户更新 2024-09-29

记账工具来自有知有行

被动收入观察 👇 从投资中获得的「累计被动收入」目前还在「累计日常开销」曲线的下方,但曙光已现。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关于这份实证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年(又过了一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但后来发现钱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变成了 2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慢慢播种,等待市场回归~

也谈钱
一枚工程师的财务自由日志,工资理财也能财务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