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船》是一首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儿歌。儿歌将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巧妙地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有趣的夜景图——月儿是停泊在天空中的小船,“我”坐在“船”上看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儿歌以合理的比喻为纽带,将遥挂天空的月儿瞬间拉到眼前,把现实和奇妙的幻想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读着儿歌,脑海中便会闪现一幕幕形色兼具的图景,产生亦真亦幻想的奇妙感受。儿歌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主要写月亮和小船之间的共同点,第二句写坐上月亮船看到的美丽景象——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儿歌短小,主要就是要会准确(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朗读儿歌,找到小船和月亮的特点,并且发挥想象,把自己想到的画面大胆分享给小伙伴听,因此把《小小的船》二课时目标定为:1.正确朗读儿歌,认识“看、闪”等五个生字和门字框,会写“月”字和横折钩一个新笔画。2.读准“的”字短语,理解“两头、只看见”等词语后,尝试读出儿歌的节奏,并用自己话分享夜空的美。3.仿照课文,用“的”字短语形容自己看到的图案,并尝试连词成句。课堂设计中紧紧抓住“读儿歌 享画面”这一主要任务,设置了“揭开小船的秘密——学习第一句,找月儿和小船的共同点(弯弯的 、小小的、两头尖)”“坐上小船享画面——学习第二句,找到坐上月亮船看到的夜空景物(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划着小船去旅行——在学完儿歌的基础上,仿照儿歌叠词的形式,用叠词形容自己看到的图片”三个活动让学生全面掌握儿歌内容,同时,拓展了叠词的使用,刺激学生可以从事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形容自己看到的景物,提高额表达能力,此外,整节课贯穿“朗读指导”的线索,以读贯穿了整节课,一边读一边理解,一边赏,相互融合,课堂融会贯通,衔接自然,较为流畅。老师带着学生跟唱儿歌《小小的船》,带上手势,活跃气氛,同时,用手比动作,感受“小小的、弯弯的、两头尖”,为下文学习做铺垫。过渡:刚刚唱儿歌的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想把这首好听的儿歌教给每一个小朋友。(将“女孩”板贴贴在黑板右下角)(过渡)本节课奖励方式:一二三组准备好了吗?(贴橙色的星星板贴在黑板上)四五六组准备好了吗?(贴黄色的星星在黑板上)设计意图: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只要回答问题就奖励对应颜色的星星,并贴在黑板上,形成满天星的夜空景,同时刺激学生积极举手,为自己的大组挣得星星,此处还有“小心机”——星星的背面写有本课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第一轮作为奖励贴到黑板上,等三个学习活动结束后已经形成美丽的夜空,呈现课本上儿歌中的画面,此时,再奖励学生玩“摘星星”的游戏,一个一个上台摘夜空的星星,认读反面的生字,实现了教具的二次利用,学生既巩固了生字的朗读,也体验了摘星星的真实感,一举多得。
2-3人起来朗读展示儿歌,老师用叠词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老师的评价都是“一个字说了两遍”,紧接着,指导读好课题《小小的船》。过渡:那儿歌中小小的船到底长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小船神秘的面纱。
2.自己再自由读儿歌,确定答案(字音读准,课文读通)3.四人合作,一人一行展示读(指导“的”字短语,落实词儿连读)
4.跟着老师读,继续落实轻声和“词儿连读”(板贴)
5.再自由读第一句话,确定最终答案。(小船指“”月亮,板贴月亮图在左上角,和地上的女孩图遥相呼应)
6.观察月亮图和“月”字的相同点,发现“月”字的撇画和月亮的弧线相同。
7.再完整读第一句话,找找月亮黄小船的相同点(弯弯的、两头尖)8.板书两个特点,并借助图片、做动作让学生理解“两头”“尖”“弯”的含义。设计意图:以朗读贯穿活动一,随文识字“两头”,多种形式理解“两头、弯、尖”的意思,以指导字音、理解字义的方式,层层指导学生读准儿歌的字音,最终达到读通顺儿歌,并在熟读后发现小船和月亮的共同点,达到寻找文中明显信息的目的。过渡:月亮弯弯的,两头尖尖的,想不想坐上去感受一下?(挪动女孩板贴,从地上挪到月亮上,有一种真的到了月亮上的感觉)让我们随着小姑娘一起,坐上月亮船去看看美丽的夜空。- 一人展示读第二句话,认识“看”字(做动作记住看“手放在眼睛上,遮住阳光,看得远”)
2.做“看”地动作,边做动作,边看漆黑的夜空图,睁大眼睛看到了美丽的夜空。
3.看动态图片,理解一明一暗就叫“闪闪”(通过看图片,理解“闪闪的含义,并在此处认识新的偏旁,们字框)4.继续看,除了闪闪的星星,还看见了“”蓝蓝的天(借助黑板发现白天的天和晚上的天,蓝的不一样,从而理解“蓝蓝”就是特别蓝)5.再把手搭在眼睛上看,已经没有别的了,这就叫做“只看见”(在课堂中,顺势做词语解释,不生硬,过渡自然,印象深刻)
6.完整朗读展示第二句儿歌。
7.发挥联想和想象:如果是你,坐在月亮船上,又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把板贴上的小姑娘拿走,换成我们班的合照,给学生营造一种正坐在月亮上的感觉,让孩子更真实的想象)
8.配乐朗读一遍儿歌。
过渡:你们读的太好了,美美的,甜甜的,能照着儿歌里的词说一说吗?
1.和老师合作,读课后的词语搭配。
2.仿照叠词“的”字短语,介绍看到的图片,并尝试用“像”字连词成句。
设计意图:读完、学完,积累叠词,学会表达,先用叠词形容看到的图片,再把两幅图片用“像”连成一句话,由简单到难,给学生适应的过程,给学生找到成就感,更加喜欢语言文字。
课中奖励:奖励学生玩“摘星星”的游戏,到黑板上摘奖励贴,并读读背后的二类字。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叶圣陶爷爷的《小小的船》,在儿歌中学习了(手指板书过一遍)接下来,在《小小的船》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听唱儿歌)
设计意图:在课后强调一下本首儿歌的作者是有名的叶圣陶爷爷,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借助板书回顾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的内容,增加印象,同时,首尾呼应,让课堂更加完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小小的船》教后反思
课堂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环节,只有高效实用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有收获,也才能称得上“有效课堂”。本次创新展示课,提前一周开始准备,但是选定课题后,毫无灵感,读了一个星期的儿歌,也唱了一星期的儿歌,在反复的读和唱中,慢慢找到了灵感,前后八遍草稿后,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教案,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备完课后,自己仍然有很多矛盾纠结的地方,有想不明白的环节,也可谓“犹抱琵琶半遮面”。上完课后,备课组老师给了很中肯的评价,让自己豁然开朗,有了改进成长的方向。备课的前提是研究文本,即使我们的课文很简单,这个简单是针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我们要做的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从一年级孩子的角度解读课文,想问题,从儿童的视角去设置活动,当然也要从成人的角度做好预设和解决措施,只有有了好的引导,搭建了适合的有驱动性的舞台,学生才可能有生成。而要做到这点就是深度和文本对话,对文本进行精准的解读,单元的逻辑,年级的逻辑,主题的体现,语文要素的落实,方向一定不能偏,而要做到找准方向,教师用书是不错的选择,上面已经很清楚的写好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把教参的理论变成现实,让知识融入育人的过程,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发芽,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学情,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活动,穿插点播,达到上课的效果。本节课,我确定了儿歌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儿歌,难点是积累文中的叠词,会用叠词形容自己看到的图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挖掘了本课十个生字的不同教法,有“加一加”“换一换”“做动作”“猜字谜”等,挖掘了本课需要理解的词语为“弯弯、两头、尖、只”,并通过形状感受,联系上下文,做动作感受等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做到准确朗读儿歌,也就是落实了本次磨课的点——循序渐进指导朗读。根据本单元单元主题是“感受自然的美”,语文要素是“正确朗读”,这个正确包含“读准字音、读出变调、读好轻声和儿化”,在《小小的船》中要落实的是读好轻声“的”和叠词,一年级的孩子要通过倾听、模仿获得阅读体验,因此在课堂中,设计了多处老师带读,小老师带读,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学会准确朗读。明白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后,围绕中心一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一揭开小船的秘密(学习儿歌第一句,理解小小的船具体指月儿);二 坐上小船享画面(学习第二句,找到小船和月儿的相同点);三 划着小船去旅行(拓展积累叠词),三个活动都指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三个学习活动逻辑上升,层层递进,再加上活动内部无缝衔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老师们听下来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自己有跟着学生“走”进了课堂。这和活动的驱动性、逻辑性是分不开的。课堂要想成功,细节也是至关重要,不是说“细节决定成败”嘛。在上《小小的船》中,有几个细节处理的还算满意。(一)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选择时,选用了“你的读书声美美的,大大的,甜甜的......”叠词,叠词是本课要积累的重点,用这样的和文本相关的评价语,对学生的朗读和课堂都是有引领性的;(二)对学地生奖励评价和教学紧密结合。运用星星作为评价,两个团队进行PK,共同创造美丽的星空,最后又通过奖励玩游戏的方式读了星星背面的生字,将教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不仅仅是美观的摆设;(三)板贴的使用,本节课除了叠词板贴还有月亮、女孩和本班的合照。在进行活动一时月亮出场,通过月亮让学生看、摸、认识了月亮的弯弯弧线和两头,感受了“尖”的形态,深刻自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进行活动二时,通过“将女孩送到月亮船”上的小活动挪动了女孩板贴,让学生有了送上天的动态感,大大提高了课堂氛围,使板贴在美观的基础上多了引领性,接着把女孩换下来,换上全班的合照,在学生在几近真实的情境下,配上《小白船》的音乐进行幻想,自己在月亮船上会看到什么,果然,氛围的营造最后出现了一个惊喜的答案——想去月亮里找找嫦娥;(四)课堂很完整,课堂以儿歌《小小的船》开始,又在《小小的船》中结束,前后呼应,在课堂总结时,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将重点用两句话概括,加深了学生印象;(五)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读好、积累叠词,但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叠词,因此换用“词儿连读”,这也是作为本节课朗读指导的贯穿线,一节课下来,“词儿连读”的方法得到了有效落实;(六)“摘星星”的游戏本来是活动三结束了玩,但是当活动二结束时,自己太急就说了游戏,说完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灵活应对,将错就错,先玩了“摘星星”的游戏,玩了一下又引导学生,把下一个活动做完做好才能接着玩,顺利将活动三自然引出,虽然失误,是瑕疵,但是被化解了,这一点细节的处理还算满意。每一节课再怎么充分准备,一定会有瑕疵,但是评课是一个修饰装点瑕疵的好办法。首先大家指出,在课堂上,当学生总是回答不上来一个问题的时候,自己还是显得急躁了,没有自然灵活解决,比如刚刚开始,学生无法发现老师的评价语是“一个字说了两遍”,自己当时真的很着急,最后几乎是直接公布答案,很尴尬。其次,在课堂中“幻想”的环节,总是说“你想怎么样”而不是“我们”这个人称就拉远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大家中肯的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后,将多听多看多想,继续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备课组老师身边,倾听大家的意见提升自己的课堂。赵校长说,一件小事重复99遍就会成为习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研究、上进的意识,那我们就能营造浓浓的科研文化,每个老师都会越来越好,有自己的风格与魅力。课件回顾(如有需要请私信)
原来好的课堂,是这么有魅力
听金花老师的课,每一次都被她的课震撼到,原来,好的课堂是这么有魅力。我甚至在课中化身为一名学生的角色,完全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听课的老师,甚至多年后我再看到这堂课的内容,当初欢乐愉快的课堂氛围仍然在脑海中历历在目。整堂课,从课前互动的小游戏开始就与课文主题是紧密联系,从情境导入开始,金花老师带着学生遨游在这短小的四句儿歌中,一点点带着学生通过朗读、实物、视频、抽象图片等多种方式去感受这个场面,学习儿歌中的字词,并逐步拓展延伸。老师站在儿童的视角、坚持儿童立场、照顾孩子的情感,循序渐进的指导朗读,“浅浅”地以读带读。将课本中的一切内容运用到极致,无可挑剔。我喜欢这样的老师,我想,学生肯定也喜欢这样的老师,虽然我现在已经教书六年,但是我觉得即便给我再多些年的时间,我也未必能够把课堂把控的这么好,这样让学生和老师着迷。金花老师是我教学成长路上一直需要学习的好榜样,是我走上教学之初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要是我的学生能遇到这么有魅力的老师该多好,我甚至在想,要是今后我的孩子也能够碰到这么有魅力的老师,该多好。想到这,我突然也有些自责和愧疚了,感觉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如果我和我的学生注定成为师生的话,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在最好的年纪也能够碰到那个最好的我。无法超越,无法模仿,但我也想努力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