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崇德:在“南山班”的发光日常

学术   健康   2024-10-30 17:04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广州医科大学潘崇德



| 陈童


潘崇德:在“南山班”的发光日常


18岁,潘崇德顺利考入广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广医”),大一上学期末,他通过了首轮的成绩筛选,以及二轮的全英文面试,最终从广医六百余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每年限定40人的南山班一员。


身处南山班,潘崇德身边无一不是“手不释卷”的人,这些耀眼的光使他倍感压力,但与此同时,他的光芒同样也是别人的压力来源,“这种潜在的压力可以把我们连接起来去做更多的事,压力由此成了动力。”


今年,是潘崇德进入南山班的第三年,作为第一作者,他在《肺癌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TLCR)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作为“智渊基因”项目第二负责人,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中荣获金奖。


以上仅是潘崇德医学之旅的开端,一个人究竟会成为怎样的人,最终走哪一条路,这些看似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是由那些琐碎的日常所决定的。在南山班的日常正在持续、深刻的影响潘崇德,以及他未来的选择。


当“剧本杀”走进课堂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广医开办“统筹培养实验班”,简称“南山班”,由钟南山院士亲自担任班主任,实施全程导师制管理,每位导师带5名学生,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思想、医德、学习指导。


南山班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即问题导向性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疾病的诊治。“就像剧本杀一样,导师们会根据临床病例去设置不同的场景,在每一幕场景下,我们需要去解决相应问题。”


最近一个“剧本”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描述了一名患者因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情况前来就诊的过程,从而考验学生们一系列的诊治能力。


第一幕考验的能力是“诊”,根据患者自述,分析症状并做出初步判断,随后安排检查,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直至最终确诊;第二幕考验的能力是“治”,针对该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什么药物和手段,以及最新的药物和手段有哪些;第三幕考验的能力是“追”,即全程管理和人文关怀方案。


“在每一幕的最后,我们会从问题中总结接下来的学习目标,然后在课后通过查找教科书、文献、指南等资料将该疾病了解透彻。”


在总结的过程中,“剧情”再次引发了潘崇德的思考。时至今日,阿尔茨海默症仍然没有特效疗法,只能将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控作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早期无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症,往往需要做PET成像、腰穿脑脊液检测等昂贵或有创的检查来帮助诊断。


“是否有相对便宜且无创的检查呢?”这是潘崇德进行的延伸性思考,因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视网膜含有过量的淀粉样蛋白β42,由此他联想到了眼科检查。


很快,潘崇德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独立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PBL教学的核心体现,也是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


“我在查找后惊喜地发现,确实有人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证实,人眼可以在症状明显前就显示出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信号,早期的眼科检查有望更早地筛查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高危人群。


做当下能控制的事


潘崇德科研的真正起步是在南山班完成的,起步的初衷是想做点能控制的事。


从根本上讲,癌症是由于细胞的基因突变积累导致的。除基因的影响外,生活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内环境和免疫系统,间接促进癌症的形成。


经过系统化学习,潘崇德逐渐意识到,基因是很难控制的,但生活因素可以,且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在明确生活因素的重要性后,潘崇德开始聚焦生活因素去做相关研究。


而饮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过往的研究仅探讨了盐性较高,或者糖分较高的食物对于肺癌的影响,并没有人去系统探究“水果”这一变量,“因为发现没有人做过,所以我想试一试。”


潘崇德探究了水果摄入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起初,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苹果、雪梨等常规鲜果上,经过大量数据分析,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常规思维模式中,大家可能认为鲜果摄入对人体的益处更大,但研究数据表明,鲜果摄入量与降低NSCLC风险之间的关联不大。随后,我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尝试将研究重点从鲜果转移到干果。”


要么不做,要么就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到最好,这是潘崇德对自己做事的基本要求。今年,这一研究在TLCR杂志上成功发表,最终的研究结果发现,干果摄入与降低NSCLC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是潘崇德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第一篇SCI文章。


图1 潘崇德作为第一作者在TLCR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事实上,仅探讨基因层面,很多东西是当下无法控制的。无论是前期基因的形成,还是后续药物的开发,都不是我们本科生能够涉猎或完成的事情,反倒是对于生活因素的探索,我觉得是当下可以控制的,并且有机会真正地去改变人们的生活。当时看到被SCI收录了,我还挺兴奋的,研究价值得到了认可。”


真正去感受患者


潘崇德从小在外公身边长大,外公是一名中医,开着一间自己的中医诊所。“小时候我是闻着中药味儿长大的,常常能看到他接诊患者的全过程,真的是事无巨细地叮嘱患者,非常和蔼,我感觉他是真正把患者牵挂在心上了。”


“我还记得诊所里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健康不管是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可以看作是最大的财富。”


高三那年,潘崇德看到大批医务工作者前往一线,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感觉他们身上都带着光,对我触动很大。随后六月份,在填高考志愿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科类大学。”


如果说外公是潘崇德从医的启蒙者,那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一定是他从医的引路人。


大一下学期,潘崇德加入何建行教授带领的广医一院胸外科团队,随之观摩过几次他的手术全程,“看何教授的手术是非常震撼的,不仅是因为他对于整体手术的认知和规划非常之全面,还因为他表现得临危不惧、风轻云淡,看上去很平常地就能帮助患者将肺癌这种骇人听闻的疾病解决了。”


何建行教授带给潘崇德的另一个震撼,是他能够真正去感受患者,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处境。他主张推行Tubeless手术,即采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一种全身麻醉技术,做到术前不留置尿管、术中无气管插管、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极大程度减轻了手术损伤。


“我觉得这是非常伟大的一件事,我被深深打动了。对于患者来说,插管是非常痛苦的。Tubeless手术在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在保证患者能够治愈的前提下,尽全力减轻他们痛苦。只有真正去感受患者,才能体会到患者最真实的痛苦,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想去探索未知的山洞”


开拓进取是广医的精神之一,何建行作为南山学院院长曾说:“我们成立南山学院,不仅是为了响应时代的召唤,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


“学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科研,也很鼓励我们去参加各类活动及比赛。”近两年,潘崇德参加了不少活动,主持了2023 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而后作为“智渊基因”项目第二负责人,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金奖。


图2 潘崇德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现场拍照留念


“在准备‘智渊基因’项目比赛期间,我对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并站在医学的角度,了解到肺癌基因检测市场是如何运作的,真正拓宽了自己的医学视野。”


此外,南山班常常组织线下交流活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何教授对我们本科生的医学指引,他说本科阶段是独具创造力的时期,希望我们在现阶段保持对创新的热爱、坚持去创造。”


课余时间,潘崇德喜欢看一些专门解读各类文章的公众号,“看不同领域的医学文章,可以使我不受限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利于让自己始终保持对医学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做科研的兴趣。”


在非自己专业的领域里行走,有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趣味性。对于潘崇德来说,这种趣味性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在生活方面,比如旅行的时候,我更喜欢去一些未知、人少、不寻常的地方,例如探洞之类的活动。”


“每当那些未知的风景映入眼帘时,我都会感叹于大自然的奇妙。虽然探索的过程必然很辛苦,但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冒险活动,会让我在收获好的景色时的喜悦感放大数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因此每一步都充满了期待。”


这句话,仿佛不是仅仅在说旅行,还在说未来的医学道路,“目前,我还没有明确选择好自己未来的方向。”虽然暂时未知,但在寻找方向的路上,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步都值得期待。


图3 潘崇德在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自然风景区拍下的探洞照片


特别感谢

“在我学术生涯的初期阶段,首先要感谢何建行教授、徐鑫教授、黄莹老师对我首篇文章的指点与支持;其次要感谢姜宇师兄、月纯师姐对我一直以来的辅导,特别是针对一系列科研问题的耐心解答,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最后要感谢我的同门伙伴们,是我们共同努力完成了这篇文章!”

受访者简介


潘崇德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英语等级:CET-4(563)、CET-6(512),专业成绩排名:20/40。2022年,加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团队;2023—2024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篇。在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校级金奖、主持一项2023 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4.10.30.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TLCR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