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海燕教授。
采写 | 董杰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乳腺外科,患者可能会有一些新鲜的体验。它可能是鼓励患者带化妆品和面膜的住院通知;可能是复古黑胶留声机传出的舒缓音乐;抑或是墙上的油画带来的视觉上美的享受……
这些有趣的细节安排,共同体现了乳腺外科的气质——对美的不懈追求,也是李海燕主任所提出的“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理念的一种具象化表达。
“我们所倡导的美学是一种大美,科学的美,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指乳房本身的形体美。微创的手术使术中出血少,有干净的手术画面,我认为它很美;患者创伤小,有很好的预后,我认为它很美;营造温暖整洁的环境,让住院的患者感受到美,有对美学的追求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亦是美。”李海燕指出。
追求“美”
乳房是女性形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的自信之源。然而,因为乳腺癌治疗,很多女性缺失了乳房。身体上的残缺,也给患者带来了心理上的障碍,导致生活上的不协调,甚至家庭破裂。
如今,医学的进步使乳腺癌患者得到了长期生存,看到患者经历这些痛苦,李海燕希望,在为患者有效治疗肿瘤的同时,能够尽一切努力保持患者原有的完整状态,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与功能,保障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状态。
因而,她大力推广保乳及乳房重建术,并在全国比较早地将腔镜应用于乳腺癌手术中。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外科。然而,其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却起步较晚,普及度不高。
李海燕与腔镜技术的“结缘”,离不开老院长的引路。李海燕讲述:“那时院长问我‘外科要做微创化,你为什么不做腔镜呢?’,我说‘很少有人做’,他便又说‘那你可以去做’。”在这样的鼓励和引导下,李海燕开始了对腔镜手术的钻研。
“很多人会认为,乳腺肿瘤明明可以直截了当地切掉,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去搞腔镜。”对于这种观念,李海燕表示,“事实上,腔镜是一种微创的理念,理解了这种理念,才能体会到它的好处。”
她进一步指出,目前业内多数人认为,腔镜适合做乳房重建手术,通过腋窝下一个小切口将乳房切除,再放入假体,达到美学效果。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腔镜是一种微创的术式,术后仅留下很小的伤口,疼痛也随之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因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导致炎症因子的分泌减少,对整个人体的打击更小,患者因而可以快速地康复。
图1. 李海燕团队开展腔镜乳房重建手术
“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理念形成的契机,源于一位患者的需求。2019年,一位外国患者希望在切除一侧乳房病灶的同时,缩小另一侧困扰其的大乳房。从未开展过相关技术的李海燕了解患者需求后,学习了大量乳房整形的图书及相关视频,最后制定了手术方案,而后又请同行提出改进意见。带着精心准备的手术方案,李海燕与患者坦诚沟通:“乳房缩小手术我做的不多,但我觉得我可以,你愿不愿意做?”患者表示愿意。手术非常成功,获得了患者认可,如今她每年都会回来,与医生已经成了朋友。
“我时常想,患者可能这辈子只做一次乳房手术,她来找我,就是把这唯一的一次机会交到我手上,是莫大的信任。所以,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每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每一位患者交一个朋友。”李海燕说。在这样的动力下,李海燕带领团队用5年的时间,走出了乳腺外科的专科特色,受到患者和业界的认可。
在不断攻克外科技术的同时,李海燕提出要“治疗人性化,服务亲情化”。病房各处细节都展现了对美的追求、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例如,护士站的蛋糕盘摆满糖果,提供给刚抽完血的患者,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倡导患者适当带化妆品和面膜来住院(口红除外,以免影响病情判断)。李海燕希望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患者来这里是享受生活的,医生只是顺便给解决一下身体上的问题。
创造“美”
2017年,在初次将腔镜应用于乳房肿瘤手术时,李海燕用“相见恨晚”来形容。开放手术中,手术可能导致神经破坏,使患者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沉重感。而在腔镜下,可以看到清晰、立体的解剖层次,基于腔镜的放大效应以及视角、视距的可变性,遇到淋巴结与血管粘连的情况,可以实现手术的精细化操作,减少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更令她感到惊喜的是,腔镜手术会留存下大量珍贵的手术视频资料,通过反复观摩手术视频,复盘优化,一台手术就像做了很多遍一样。
除很多医院常规开展的腔镜下乳房重建手术外,李海燕团队创新地将腔镜应用于良性肿瘤的切除、淋巴结的活检和淋巴结的清扫。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的内涵,开展了单孔腔镜乳腺微创手术、乳腺肿瘤适应性整形术、乳房缩小上提术、隆乳术、乳房巨大肿瘤切除术、乳头乳晕成形术、卡纳琳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癌整形保乳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微创旋切术等手术。
李海燕一直致力于建设研究型科室,在很多中心尚未开展腔镜技能的阶段,希望用研究来证明这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围绕乳腺癌腔镜重建方向,牵头开展了《腔镜下乳腺癌一步法或两步法植入物重建术后放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等研究。
近日,团队的又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腺体外科》(Gland Surgery,GS)杂志。该研究评估了亚甲蓝定位技术在腔镜切除深部良性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发现亚甲蓝定位技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通过腔镜技术,将手术切口远离乳房,避免对乳管的损伤,实现了美观与保留哺乳功能的双重获益。
图2. 李海燕团队发表在GS杂志上的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2024年3月,在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微创技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引入机器人手术系统。“机器人手术比腔镜手术优秀太多,主刀可以亲自控制镜头,而不需要借由助手帮忙,那种感觉就像‘我自己掌控了我的眼睛’。”谈到机器人手术,李海燕难掩激动的心情。
图3. 李海燕在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她进一步介绍,机器人呈现3D立体的视角,感觉整个人就躲在患者的乳房里面,是一种自由的感觉。相比腔镜放大4~7倍,机器人手术可以放大10~15倍,实现极其精细的操作。“如果说腔镜手术是用筷子吃饭,那么机器人手术就是手抓饭。器械可以转弯,在最狭窄的空间都能自在地操作,特别是淋巴结清扫。”
“一人之力,有限无极。”只有更多医生有了“美”学的概念,才能带给更多患者“美”学的治疗体验。
李海燕带领科室每年多次开展腔镜乳腺重建相关论坛、手术直播和学术会议,连续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山六院腔镜乳腺手术培训班”“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研讨会”等系列会议。
报名培训的学员不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职称的科室骨干,覆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全国各地的医院,乳腺癌腔镜手术日渐深入人心。广东省20多家医院的腔镜乳房重建手术均由李海燕前去开展,她也多次受邀到外省开展当地医院的第一台乳腺外科机器人手术。
对于腔镜手术的学习,李海燕倡导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课程,第二要有导师。来科里培训学习的医生,会为他们制定阶梯式上升的手术学习计划:起步从良性病开始,接下来做小乳房的皮下切除,随后是乳房一期重建,再下一步才是腋窝的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的淋巴结清扫。这种渐进的、模块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医生更好地是去适应,避免受很大的打击。
在教学中,李海燕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大家知道怎么去学习,而不只是掌握了某种术式。在中山大学本硕博读了十年,中山大学倡导的“四有”原则让她受益颇多,成为她开展工作的指导方法。
“四有”原则即有依据、有流程、有记录、有节点。李海燕解释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背景,比如患者提出了手术创伤小、哺乳的要求,那么我们要去查很多资料,即有依据。随后进行流程的设计,手术具体要怎么做,该准备哪些东西。在具体做的过程中,记录实施过程中的优势、难点,与别人去讨论,修正流程。还要设定时间节点,进行汇总,发表文章,去进行推广。将“四有”原则应用到各种术式、技能的学习当中,不断修正改进,再重新提出问题,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慢慢地便掌握了各项外科技能。
为了配合培训的开展,李海燕主编出版了《乳房肿瘤美学治疗》一书,该书对“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理念、临床经验进行了汇总,帮助大家充分了解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的适应证和现有方法。
图4. 《乳房肿瘤美学治疗》图书发布仪式
在科室之外,李海燕还借助行业学会平台,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2024年,李海燕推动成立了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乳房肿瘤美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希望搭建起全省乳房肿瘤美学专业性及专题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广东省乳房肿瘤美学治疗的诊疗水平,推广普及新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
图5. 李海燕推动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乳房肿瘤美学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担任主任委员
“我希望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患者,把最好的治疗方式带给他们,达到好的治疗效果,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做医生的动力。”李海燕坦言。
尾声
生命最为宝贵,因而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医生,当看到患者因自己的努力得到好的恢复,重新绽放生命的光芒时,会体会到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成就感。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李海燕看到鼓舞人心的一幕,她在朋友圈写下以下文字:
早晨经过医院花园
看到我的病人在晨练
虽已把头发剪短
南门的微风仍可吹起飘逸的头发
脸上洋溢着美丽自信的笑容
远在省外
千里求医的你
虽然得了乳腺癌
微创和重建让你获得更美的无痕乳房
低副作用的化疗留住一头秀发
李海燕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乳腺癌规范化质控中心评审专家,国家医疗器械安全专家,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乳房重建再造及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乳房肿瘤美学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擅长达芬奇机器人乳腺手术、腔镜乳腺手术、乳房缩小整形术、乳房再次整形术,乳头整形术、淋巴静脉吻合术及乳腺癌综合治疗。获医疗创新奖、医疗服务奖、学科建设奖、羊城好医生等荣誉。主编《乳房肿瘤美学治疗》《普通外科》 ,副主编“十四五”规划研究生教材《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主持包含国自然等基金10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资讯
责任编辑:董 杰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查看GS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