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丨“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

文摘   2024-09-18 18:56   中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

学术论坛

会议议程



9月21日    星期六 


9:00–9:30  

开幕式   地点: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

10:00–11:50  

大会发言  地点: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

刘魁立:廿年一瞬,成就辉煌

李晓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宋俊华:非遗生态保护的中国探索

林继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20年来非遗保护与文化认同实践研究

王加华: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杨利慧: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为主要案例


14:00-15:40 

专场一  非遗内外: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

地点:文学院5049会议室

刘铁梁:文明进程与生活变革视野下的民俗学非遗保护实践

江  帆:理念与范式的转换:非遗本质与形态的认知延展——以辽宁口头传统类非遗保护实践为例

安德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黄  涛:非遗项目传统建筑类文化空间的修复与重建——以浙江省衢州市九华立春祭文化空间梧桐祖殿为例


专场二  生态与传承: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点:文学院5045会议室

邢  莉:在保护非遗中践行中国节日体系的生态价值

郑土有:“度”的阀限:文旅融合情境下非遗保护的思考

陈华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问题

马知遥:非遗企业化保护:非遗持续性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王卫华:现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非遗发展路径


16:00-17:40

专场三  跨界与融合:非遗保护中的类别与媒介

地点:文学院5049会议室

王霄冰:宗教性的消解与神圣性的重构——非遗时代的中国民间信仰

田  苗:二分之一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化保护

王杰文:作为非遗的表演艺术能被传承吗?——以“榆林·陕北民歌展”的四重表演为例

吴新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研究


专场四  主体性与文化权力:非遗的人民性

地点:文学院5045会议室

敖  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重角色转换

户晓辉: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文化权利

鞠  熙:平西根据地与人民非遗

孟令法:保护与传承的国家法张力:来自非遗类案件的民俗学反思

哈亦琦:非遗传承的保护与未来


9月22日    星期日 


8:30-10:10  

专场五  理论与实践:非遗保护与非遗学科建设

地点:文学院5049会议室

萧  放:非遗学科建设的构想

段友文: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互构共生

郭  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道路及实践路径研究

黄景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郎佳子彧:中国非遗保护二十年:北京面人郎家族手工艺传承的变革与展望


10:20-12:00  

专场六  话语与政策: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本土实践

地点:文学院5049会议室

康  丽:公约精神的落地实践:中国非遗保护20年的性别平等实践

冯  莉:中国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案例——以UNESCO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两次合作为中心

彭  牧:从研究式保护到生命力振兴:非遗保护中的政府、专家与社区群体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12:00-12:30    

大会总结、闭幕式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协办:

《民俗研究》《文化遗产》《西北民族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民间文化论坛》





到民间去

顾      问:万建中

                杨利慧

指导老师:唐璐璐

本期编辑:王婧依


到民间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