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甘陶漂泊小组一行来到了东文农家乐,贾阿姨和马阿伯向我们介绍了南横口村当地饸烙和抿须面的做法。贾阿姨告诉我们,饸烙和抿须由同一种面制成,差异在于制作的器具不同。当地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禁止煤火,如今家家户户都使用电磁炉做饭,由于抿须面的做法会伤害电磁炉,而饸烙的制作借助机器,更为简易便捷,所以现在当地人更愿意吃饸烙而非抿须面。
贾阿姨现场给我们制作了井陉当地的包皮面。包皮面外层是白面,里层包裹着红薯面,由纯手工制作,较为费时费力。
随后,我们沿甘陶河一路向北来到聚记坊——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民间文艺家李怀林家中。在李师傅一家人的指导下,我们体验了陶瓷制作最基础的拉胚环节,看似简单的塑形——定中心、开孔、拉高、修型,我们也经历多次失败的尝试才做出基础模型。
之后,我们邀请李师傅进行了一次访谈,李师傅向我们介绍了井陉窑的历史,讲述了井陉跨越千年的制陶史与代代传承的制陶工艺。通过参观李师傅的个人收藏,我们欣赏了各式各样的手作陶器,还了解了许多陶、瓷相关的知识。
6月24日,我们前往井陉陶瓷文化街,拜访了青年艺术家张晓倩。作为乘玖艺术工作室的创办人,张晓倩在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将西方油画与国画技法创新性地运用于陶瓷上色,创作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工作室中,我们不仅欣赏到她的艺术创作,还聆听了她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井陉窑等各大瓷窑历史文化的详尽介绍。
在张晓倩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井陉窑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各式井陉窑古董标本及现代仿古烧制的创新瓷器。张晓倩从容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透过展窗玻璃,古老的陶瓷器物宛若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甘陶漂泊小组以南横口村村志中的口头传统为线索,走访了当地居民。尽管南横口村以陶瓷与交通闻名,民间故事与传说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正如90岁高龄的退休陶瓷工人马杜清爷爷所言:“我们干活的时候要专心,不会唱什么歌谣、讲什么故事”,口头传统在陶瓷水镇似乎没有强烈的存在感。然而,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通过访谈与整理,狐仙、石狮子及三皇姑等南横口村及井陉县的民间故事被挖掘出来。来自民间与官方村志的异文展现了多元民间智慧的魅力。我们也遇到热情的村民,为了讲述故事,专门邀请我们到家中,富有激情地为我们讲述南横口村的狐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