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 从临摹到思考如何面对大师的作品 VOL.1459

文化   2024-10-08 15:49   上海  
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了出去旅游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看展并不意味着能消化与吸收,尤其是我这样脑容量有限的,对画家、作品风格、甚至画面看过就忘记还缺乏耐心的人,免不了要对着艺术品拍照。可是如果不及时整理,甚至会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拍下了那样的照片。
更有时,拍照不过是偷懒,当下没有耐心品评,想拿回去揣摩,事实就是拍下来的东西,回去更不会揣摩。类似上高中的时候一直想着课后再看某个知识点,事实上根本不会看。
快消文化下的游览,最后只是几张朋友圈的照片,此地看过什么忘了不说,此地此时打动自己的东西,也不见得能说得出来。前段时间我整理了一下放在一个叫“绘画素材”图片册里的照片,当时兴奋不已的看过的大师,现在甚至可以被我叫做“佚名”。只有梵高,莫奈,塞尚,毕加索,卡萨特和德加等这类极具风格化的画家的作品能幸免于难。
从记忆的火坑里救出来的一个画家是美国画家William McGREGOR PAXTON(威廉·麦格雷戈·帕克斯顿,1869-1941),原因是我拍照的时候留了他的名字,再加上这幅画,在我心上留下了“痕迹”。
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的《房子里的女佣》
帕克斯顿的妻子伊丽莎白也是一位精通艺术并且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两人婚姻幸福,终生没有养育子女,绘画可以说是他们的共同兴趣爱好,他的成功和妻子分不开,妻子可以说是他的经纪人和艺术“合伙人”,在妻子的经营下,他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地位,还为总统画过像,他不需要考虑太多生计的问题,只需要埋头苦画。
在当时的艺术圈,油画无疑仍然是主流创作媒介,“帕克斯顿以注重光线效果和肉体与织物细节而闻名。他的作品经常呈现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看过很多艺术评论的人看这句话,和没有看差不多,很多画家都擅长这个,而打动我的是另外一种元素——贵妇处在珍贵器物的环境中,展示的是当时在有闲阶级中所流行的“炫耀性消费”
我所拍摄的这幅《房子里的女佣》就是很典型的画面,富人家的女佣在为家里的贵重摆设除尘,间隙中她停下来看书。我所选来作为临摹对象的画作,均有东方元素,瓷器、陶罐、日本人偶、中式裙袍、屏风……所记录的是当时富有阶层的审美趣味,如果从油画原画去看的话,会发现很多瓷器的细节和中国或者日本的古物有些许差异,估计是一些由当地生产但是“供出口”符合老外审美的物件。
我并不觉得当时画家就对这样的炫耀保持警惕,无疑他被画面中的很多东西打动了,如我看到他的画一样。而作为今天的我来说,进一步考虑,觉得画面在美的时候,也充满了讽刺,摆了整屋子的文玩古董类似今日的奢侈品,买的当下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欣喜不已,而资财纳入囊中以后,也不过是另外一种“累人”——保养,甚至雇人来打理,拥有的越多,人越累,负担越大,却想要更多。
作为画者,从“美”的色泽和设计角度上去看画,这样中西合璧的画面是新潮的绘画对象,而画法又颇为写实和古典。从临摹中,重新去考虑如何面对未来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的画,还是寻找对个体来说动人的东西,不单纯考虑作品的艺术地位和生命,大师要看,而打动自己和产生一系列思考的东西,更要看。临摹则是“看进去”以后的产物,延申,重新赋予其生命。

临摹《新项链》
临摹《蓝罐》
临摹《小雕像》
临摹《黄色的夹克》
临摹《女孩扫地》
临摹《房子女佣》
临摹《在工作室里》

慢生活画廊
年轻,从苏醒时慢慢生活。——一个年轻人自己的原创文字、图片发行平台。分享生活、阅读、成长的体验。你可以是读者,更可以是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