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绘画的时候很难理解陈老师不太推荐临摹一些画家的作品,例如梵高和塞尚,他的大意是说,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阅历过分独特,这样的作品可以用来欣赏和参考,但不太适合作为临摹对象。
在正式学画画前,我在一个小画室里临摹过一幅梵高的《星空》,越是没有画画基础,越容易崇拜和迷恋这样的作品,也越容易陷入迷茫,为什么?以梵高的《星空》为例,打动人的东西是两样,一个是非常饱和的蓝色和黄色互相的穿插和交融,这是两个反差很鲜明的颜色,它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个是梵高以其独特的笔触,断断续续的、稚拙的线和点铺陈了整个画面,像是一个完全不会绘画的人,然而这就是那个“癫”的梵高的独特的“设计”和“安排”。
在临摹的过程中,容易被刺痛,每一个画者“癫”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那样的色彩和笔触是梵高的,而去模仿,容易陷入东施效颦、照猫画虎。我们被梵高的画打动,但是如果我们面临的是一样的风景,那个独特的我们几乎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和笔触去整理画面。就好比,我们也几乎不会去临摹达利和毕加索。
于是对于学画画的人,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临摹的时候,要找到再创造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不应该是去复制,而是要学会摆脱“束缚”,将绘画当作一种工具,借以表达属于自己的情绪、情感、人生经历。
就好比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我们崇拜很多一流的大师,但是作为写作者,我们要坚守和发展自己的语言体系。
一年以前我找到了美国水彩画家Ted Nuttall的水彩人物作品,很喜欢,理由和前面喜欢梵高相似,他的人物水彩肖像中,用了大量明艳的撞色,而且以看似随性和“不合理”的墨点罩色,将透明的水彩玩出了新鲜感,也更符合现代审美——时尚、鲜艳、强对比度。
当时陈老师也建议我以欣赏为主,可以学习当中的技法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但是最好不要临摹,因为设计痕迹和风格化都太重了。我当时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临摹了两幅,今年又回过头来再临了四幅以后,明白了,最简单直接的一个问题——如果我要点那些随意的墨点,那么我要和画家一样吗?而且本来“随意”的墨点的位置,我要和他点的一模一样吗?如果都一样,那还自然和随意吗?会不会太做作。
绘画的难在于,手要完成想法中的画面就已经很难了,何况有的时候,要在头脑中改变既有的思维和审美习惯,要走的路也很长。唯一能做的就是,画下去。
临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