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为大白的作品,长文考验耐力。
哲学领域,对于幸福的思考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问题。幸福是什么,怎么才能获得幸福。这个无比抽象的问题可能需要人类永远地思考下去,我们不妨通过对一些相对实际的话题的思考来尝试,从微小的方面来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手段。
最近和小白讨论比较多的话题,都和对良好事物的鉴赏力相关。鉴赏力和体力有类似的地方,它需要我们不停地锻炼自己,既包括身体层面的锻炼,比如对味觉、嗅觉、听觉的锻炼,也包括思想层面的锻炼,需要学会反思、总结和归纳。
提升对事物的欣赏力是提高人生幸福感的很重要的手段。如果我们对事物具备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加上比较强大的鉴赏力,即便是在常人看起来普通无比的事情,也会从中发现让人开心和幸福的元素。在阅读茨威格给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时,我感叹这些大师的人生经历都好精彩,竟然让他们写出了那么多有趣并且思想浓度高的传世佳作。这时小白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事情都差不多,谁的人生里面都有幸运和不幸,都有起伏坎坷,只不过大师们更多的花时间思考和提炼了他们人生经历的浓度。仔细思考之后,确实觉得是这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拿出来都可以写成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只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感知力,把这些素材收集起来。
叔本华说,穷困和无聊是使人类痛苦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此消彼长,时刻纠缠着人,让人不舒服。当一个人穷困时,为了生计,需要劳作,赚钱,产生痛苦。当积累了财富,有了闲暇,无聊就无孔不入,百无聊赖的生活可能对人的杀伤力比辛苦劳作的生活还要巨大,这也是很多人在获得了可观数量的金钱之后,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让自己忙起来的主要原因。忙起来之后,无聊就被暂时地消灭了。提升对事物的鉴赏力,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无聊,和强迫自己忙起来不同,强迫自己忙起来是在被动地逃避无聊,而提升鉴赏力,生活中的愉悦会增多且细致,有趣的事情会变多,当趣味出现的时候,无聊也就被我们主动地消灭了。
以上的讨论可能都显得偏向于形而上学,通篇好像是人生智慧格言一般的大道理,不能具体和落地。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通过生活当中发生的诸多小事,来看看提升鉴赏力确实是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锻炼的。
我们说能够欣赏一个事情或物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能够从事情或者物品中找到让人愉悦的元素,了解到事和物本身美好的一面。首先需要我们具备比较好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比如,同样喝到一个酒,我们能否通过味觉、嗅觉尽可能感受到酒中的香气,甜味,酸味等等。感知能力不够,就好比检测仪器的传感器坏掉了一样,就算搭配了再好的计算和分析算法,也无法完成检测工作。而有了感受之后,不断地学习、归纳和总结,就好比检测仪器的高级分析算法,在同样的检测信号上,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结论。
如何评价啤酒的好坏
记得在去年我刚开始接触酿酒的时候,我的家酿启蒙老师——匪爷 ,说他就特别喜欢喝像英式苦啤、西海岸IPA这些经典风格的啤酒。当时他没正面评价新英格兰IPA,但是他说他帮别的厂牌代工做新英格兰浑浊IPA,但是并不愿意让那个厂牌说是他做的。至于对新晋火爆了的果昔IPA,匪爷调侃道,那玩意就是费料,你只要使劲怼浓缩果汁进去,我保证你也能酿出来。
听这一些话时,作为一个精酿的爱好者,我还挺喜欢浑浊IPA的,糖多,能让酒更甜腻,减少啤酒的苦味对味蕾的刺激,同时又放了好多酒花,充满了热带水果的味道,很是讨喜。这些酒花带来的热带水果味是其他种类的啤酒不能做到的。
但是随着慢慢自己家酿的次数多了之后,逐渐对匪爷的这些话有了更多的认同。奶昔和果昔类的啤酒,果泥掩盖了苦,甜味占据上风,更像是用啤酒调制的鸡尾酒一样,配得上花里胡哨这个词,不高级的地方在于果泥搭配到任何酒精作为基酒的场合,似乎都能出一样的效果,那又何必是啤酒呢。
最近一年,也逐渐感到浑浊IPA的甜腻颇有讨好人味蕾的嫌疑,一些高品质的新英格兰IPA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它们并不会特别甜腻,酒精度适中,酒花搭配也不会过头,一切的分寸拿捏得都很到位。
但是现在市场上销量火爆的浑浊IPA中,出现了两类博眼球搞营销远大于品质的酒,一类是双倍,三倍,更有甚至是四倍浑浊IPA,疯狂提高酒精度,这类酒甜腻无比,谈不上平衡。另一类是提供各种酒花噱头,比如某某单一酒花,比如某某明星酒花等等。酒花本身对于啤酒来说就是配料,而不是主料,主料还是麦芽。就好比去吃川菜的时候,从来不会听说某某单一花椒做成的菜,好的菜品,需要厨师搭配各种不同调料来达到想要的口味。单一或者少数几味调料,怎么能提升口味的复杂度呢?还有少数两次,我忘记了我竟然在哪里看到过有单一麦芽精酿,看到这个的时候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这难道是为了蹭单一麦芽威士忌的概念搞出来的命名规范么!
回归什么是好品质的啤酒呢?这就需要我们先提高对酒的感受度,记得喝过的各种啤酒的口味。让人愉悦的酒,不管什么工艺和品种,必须是酒体平衡、香味层次丰富的。
平衡的酒体,甜苦都恰如其分的存在,带来的是易饮,当然,对于像传统的皮尔森,英式苦啤,西海岸IPA等品种,由于糖份较低,这样酒体平衡的时候还能带来清爽的口感,干净无比,喝起来就让人高兴。有一次小白问我,为什么朝日的啤酒,配料里面有大米,但是竟然可以卖的和精酿一样贵?我的回答是,不要看配料表,就说朝日Super Dry(一定要是日本进口的)口感是非常清爽干净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很难,加入大米只是朝日选择的配方工艺里面为了降低成本做出的选择,就好像做菜一样,厉害的厨师可以用相对普通的食材,也能提供一流的口感,这就是能耐了。
回归到鉴赏力的话题,人对事物的欣赏能力也是螺旋式上升的,先要增加经历的丰富性,才能够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来自己喜欢的元素,这个时候才谈得上欣赏。一开始就面对那个所谓的“好东西”,在没有经历过“坏东西”之前,是很难体会到的,欣赏是一个很主观的体验,是无法教授的,只能自己体会。
扩展至瑜伽流派的争吵
最近我常去的瑜伽馆开始大量排一个叫“内观流”的瑜伽课,这件事情在一些馆里的常客之间引起了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这个课就是广场舞的延伸,只不过广场舞是大妈跳,这个是年轻人跳,另一些人认为这个课搭配音乐之后,让相对枯燥的瑜伽体式锻炼变得轻松和愉快了。
要是我一开始接触瑜伽的时候,就开始内观流的练习,恐怕我也不会觉得这个练习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更有可能是认为瑜伽就是一个搭配音乐翩翩起舞的锻炼方式。任何事物都会进化,瑜伽也不例外,为了严谨起见,我一定想要强调后续我说的瑜伽,都只是指代瑜伽体式练习,因为瑜伽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体式练习只是其中非常微小和浅表的一部分,但是是大家日常去瑜伽馆做的最多的练习。
一开始的时候瑜伽体式练习连音乐都没有,就是安静的自我练习,强调向内观察自己,包括身体和头脑层面。但是瑜伽的流行就少不了西方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进程中,瑜伽课上开始搭配轻松的音乐,减少练习中枯燥的感觉。这个时候,音乐于瑜伽也就是一个配料而已,但是到了内观流的时候,强调每个动作都需要跟随音乐的节拍进行过渡,音乐似乎成了了主要的,瑜伽体式要跟随音乐,这样的话,似乎瑜伽练习已经完成变成了肌肉锻炼的舞蹈,为了踩对节拍,控制身体肌肉完成动作,而距离一开始的自我内化体察感受的初衷相去甚远。更不要说在练习过程里面,因为忙着踩节拍,可能形成了错误的练习习惯和动作顺位,长期练习对关节和肌肉都可能造成伤害。
回归到对瑜伽的欣赏来说,内观流也许让一部分人感受到愉悦,但是随着练习的深入,在比较了更多的瑜伽流派之后,不禁会问,如何评判瑜伽体式练习的好坏 ?
我的标准是,第一不能是错误的身体训练,否则会带来伤痛,得不偿失,本来就是去增强体质的,结果带来了病痛。第二,能够在锻炼身体的时候,提高自己对身体的觉知,比如在体式中,去感受自己不同身体部位的感觉,是酸,是痛,是痒,等等。
是否播放音乐其实并不重要,提升细微感触的时候,外界是音乐,还是噪音,其实都关系不大。现代人便捷的通讯工具——手机,互联网等,让人时刻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其实大部分信息跟我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比如大部分新闻,大部分流行时尚、明星八卦,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只会让我们的脑子更加轻松。信息过载让大脑已经忙不过来感受身体的异常,感知的麻木会蔓延到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感知力也会变弱,好奇心也会变弱,对提升生活幸福感造成很大的伤害。
好的瑜伽,不是要解锁什么所谓的高级体式,不是要倒立,不是要把脚挂到头上。哪怕是最基础的练习,都能够在增强我们体质的同时,提升我们的觉知力。越简单,越能抵达修身,又修心。对所谓高级体式的执迷,就如同对高酒精度的追求一样,度数高的酒就一定是好酒吗?在用尽全身力气做手倒立的时候,大脑紧绷,哪里还有精力去注意自己身体的感受?
再迈一步到对艺术品的评价
前几天机缘巧合地去看了一个很出名的美术教授的画展,展览的主题是矿工相关的水彩画。作为对绘画相对外行的我来说,很难一下子总结出来为什么这个画是好是坏,哪里好,哪里不行。但是在观展的时候,觉得对人物的刻画来说是特点鲜明的,又总感觉怪怪的,很少看到巨大的水彩画。
小白告诉我,怪就对了。巨大的水彩画不常见,因为一开始水彩大多是画家用来给油画做一个快速的原型设计,来观察配色和光影的设计,水彩画都偏小,同时由于水彩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颜料干得很快,不容纠结,太大的画幅也需要配很大的画笔等,都不太便利。
想来也是这样,画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不能为了追求技术上的不同和创新,而本末倒置。水彩画为了和别人不同,搞很大的画幅,虽然吸睛,但是真的有这个必要么?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似乎这样的选择只会带来一些绘画时候的不便,颇有得不偿失的感觉。这就有些类似非要酿造单一酒花IPA的意思,为了技法上的创新,而损伤了最初的目的。仅仅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宣传的噱头。
回归到鉴赏力的话题,好的艺术品,不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表达,文字上的抖机灵、俏皮话,尽管从写作技巧来说,是有门槛的,但是为了抖机灵而抖机灵,即使如脱口秀般行云流水,令人捧腹,都不会高级。
好的文学,一定是能够直击人性的,哪怕是最朴实的语言,也一样动人。再说绘画,有几次,我看到一些画,笔触非常像小孩子,不够成熟老练,但是这画是活的,能感动人,这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梵高在后期疯掉之后作的画,笔触根本就和普通人完全不同,但那些画能够感人。
再反观现在很流行的AI 大模型生成的画,尽管逼真复杂,甚至能够完成一些人类根本无法完成的技法,但是总让人觉得缺乏生气,呆板,是死的。
世间万物均有相通之处,差异的产生,仅在于是否有带着觉知、敏感、鉴赏力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