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方法论(七) 调查研究就是“躬身入局”

文化   教育   2024-09-23 19:01   四川  

说起调查研究,很多人都插得上两句嘴,然而,做好调查研究最需要的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向毛主席求教。


01  躬身入局是什么?


毛泽东做好调查研究的关键是四个字:躬身入局。


躬身入局这个成语来自于曾国藩。他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为了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段话,曾国藩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两个农夫都挑着沉重的担子,相遇在农田间狭窄的田埂上。他们谁也不愿意相让,因为那样的话,他们中的一个人就要一脚踩到泥泞的水田里沾一脚泥,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你该如何相劝呢?


当然,劝他们大局为重、各让一步,劝他们做一番道德文章,等等,这些说起来是很容易的,却在现实中难以行得通。


曾国藩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一个躬身入局的人。由旁观者本人跳入水田,接过其中一个人的担子,让他先过,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曾国藩想表达的意思是:成事的人,决不能仅仅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做局中人。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从文弱书生到军事统帅,从屡试不中到理学宗师,每到最关键的节点,总能看到四个字“躬身入局”。


作为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毛泽东,自然继承了曾氏“躬身入局”的精神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躬身入局,他说,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向学习。


这个“局”,既包含了社会整体环境,又包括需要解决问题的局部环境。


毛泽东说:“我们做工作必须坚持三条:一要情况明,二要决心大,三要方法对。而情况明是第一条,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02  如何躬身?

躬身,就是要俯下身子,眼睛向下。

调查研究需要怎样“破冰”?毛泽东一语道破:“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

毛泽东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与人民群众惺惺相惜,做到了与群众融为一体。

他乐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和社会三教九流、各界人士都能交朋友。他俯下身子,不把群众当外人,群众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他有一种让人信赖的魅力,因此调研对象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保证了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躬身,就是要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

毛泽东认为“甘当小学生的、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精神”的调查,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保障。

为了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基层实情,他在调研中往往会邀请不同身份的人士,跟他们面对面聊天、交心,拜他们为师。他的许多作品,诸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都是这样“聊”出来的。

这种“甘当小学生”的调研理念,也影响了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做调研不拘一格,跟群众坐一条长凳,桌上只有几碗白开水,没有无关的形式、装饰和架子,效果却是立竿见影。

躬身,就是走出去,把脚踏在广阔的大地上。

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在韶山200多天,大半的时间都用来做社会调查。

他先列出不同类型的典型样本,一家一家走访,和每个人进行交谈,对农民运动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他都认真倾听最直接的评价。对于农民运动中的“农民问题”,解决得好的和坏的情况都去了解,以全面掌握基本情况。


1926年12月,毛泽东找来老家的壮年佃农张连初,与他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家里的基本情况,连粮食、猪油、茶叶等支出情况都弄得一清二楚,并对粮食收成、喂猪、工食等在内的收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毛泽东认为,这种方法叫做“解剖麻雀”。


麻雀本是最常见的鸟儿,普通得如同在这片大地上日夜劳作的农民,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这一回却获得了主体地位。


03  入什么局,怎样入局?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决心“入局”——“中国国情”的大局。


1919年,新民学会积极组织有志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可到了临行前,他却决定不去法国了。


他解释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在当时的背景下,想要做一点事情,自然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毛泽东希望对这个地盘内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和研究。


很快,毛泽东再次入局——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


在家乡韶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时,他把调查研究看作是马列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他在调查中发现了农村贫富差距悬殊,更重要的是,用阶级分析法给农村各阶层进行了精准“画像”。


1927年,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步行1400多里,深入湘潭、湘乡等5县,对农民运动的情况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对湘赣边界各县进行广泛的调查,对当地群众的斗争情况,反动派的状况,当地经济生活情况、土地分配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基于这些调查,他找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某种结构性的东西——工农武装割据。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说,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进入随时随地调查研究的“局”。


在毛泽东看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是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保证。但认识世界有一个过程,绝不会一劳永逸,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着,因此,调查研究也是长期的。


1930年前后,红军决定分散以发动群众。在这期间,毛泽东也没有闲着,他深入寻乌、兴国等地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为解决土地革命基本政策提供了依据。


在这里,他把不做调查研究“瞎说一顿”的主观主义行为斥为“共产党员的耻辱”。


这样,调查研究的“入局”,还包括思想改造和作风转变。


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把调查研究与党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新形式。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反复指示各级领导不要老蹲在机关里,要到下面去,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群众,通过调查研究和试点的方法,了解情况,取得经验,获得发言权,以便指导和推动工作。


毛泽东对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仍然出巡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调查了解情况,积累大量原始资料,为制定政策寻找客观依据和理论指导。这是新中国取得光辉成就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做调查、搞理论,还是做实事,“躬身入局”已然成为他的鲜明的个人特征。


(全文完)



扫码关注

微信号| pot-holing
用《毛选》陪伴成长










煤油灯儿
陕北窑洞里那盏煤油灯儿,如何照亮一个古老国度的前途?一起读《毛选》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