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关于“持续性”的疑惑,高手用“生命力”回答

文化   教育   2024-10-18 19:00   四川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之伟大,在于从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的东西,并给出确定的答案。文章的逻辑起点,建立在“持续性”上面,更加确切点说,建立在对“生命力”的理解之上。

当时,抗战是否需要持续,怎样持续,持续多久才能胜利,这些问题,成为各路人马争论的焦点,全国迫切需要一部能够全面系统论述持续性抗战的著作,来统一思想和行动。

陕北窑洞里,一盏煤油灯下,毛泽东开始奋笔疾书。过去十年内战的历练,使他深深感受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如今抗战全面爆发,他要系统指引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他一写就是九个昼夜。

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持续性。传统文化、中国人民、中国自然地理资源,这些在过去几千年里曾经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到了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将再次被激发出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

生命力来自传统文化。抗战的持久性的基础在其系统性,所谓系统,就是要整合各个部分,全面看问题,从历史、现状、资源、地理,甚至敌我等方面寻找演变与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借助《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对抗日战争各层次、各侧面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把决定战争胜负的“道、天、地、将、法”重新组合,赋予新的内涵。

他说,中日之间是决死的战争。全部的问题就在这里,比的就是两个民族的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的妥协、退让、消极都是减损自身的生命力,而助长别人的生命力。

他给抗日战争写下剧本,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无比清晰地回答了抗战的持续性问题的,但战争具体要经过多少年月却不能预判。

那中国人该怎么做呢?他说:“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

生命力来自抗战全局。全局包括整个局面的结构、功能和性质,在中华民族的全局上,毛泽东对抗战做出战略性的指引。

时间上,我们耗得起。

空间上,中国纵深大。

资源上,中国人多、物博。

政治上,政府、军队、民众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外交上,支持中国正义战争的国家多。

而中国的优点,就是日本的缺点。因此,我们可以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这是我们可以持续作战的基础,也是保障。

后来,白崇禧总结持久抗战的精神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并把它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抗战的持续性依靠群众,中国军队的生命力来自群众,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出发点即是群众观点,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才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抗战的不二法门,才是我党我军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他说,兵民是胜利之本。

一句话,就把群众提升到抗战的主体性地位,让民众从消极、被动卷入战争,到主动、积极参加抗战,真正实现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人多,而是民众的觉醒。只有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起来,才能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才能生生不息,战胜一切对手。

此外,抗战的持续,也离不开外部的协助,在一个反法西斯的世界背景下,壮大自身的生命力。

他对生命力的理解和运用,让一个处于亡国灭种危机之中的民族重获新生。

(全文完)


扫码关注

微信号| pot-holing
用《毛选》陪伴成长


煤油灯儿
陕北窑洞里那盏煤油灯儿,如何照亮一个古老国度的前途?一起读《毛选》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