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结合实际为什么那么难?原因是中国传统思维缺少方法论,绝多数人从小接触到的是心灵鸡汤式的教育方式,对理论生吞活剥,对实践一知半解,让口号成为衡量问题的标尺和解决问题的指南。
心灵鸡汤之所以毫无用处,在于把客观性的问题转化为主观性的问题,凡事都归于人的努力或不努力,以口号代替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或技术。
或者说,不懂得“结合”。
比如,针对“螺丝打不进去”这个问题。正常的思维应该是首先分清几号螺丝、什么类型的螺丝,其次是打螺丝的对象物是什么材质、需要哪些辅助器材,再次是打镙丝本身的技术要领和操作细节,这些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而不是单纯的鸡汤式的口号:“只要努力打下去,就一定能够打出天下最完美的螺丝。”
这里,我们发现,理论结合实际不是讲个故事加上一个道理(或口号),也不是举个例子来论证一个大道理,而是从实际总结出理论,用理论改造实际。
毛泽东认为,只有善于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解释,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简言之,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实际之“的”。
但马克思主义的“矢”很多,中国实际之“的”更多,用哪一支“矢”去射,怎样才能射中,考验着射手们的智慧。
自古以来,做到运用自如、随机应变的要求极高,能否随机应变甚至是区分高手和庸人的标准。
对于一般人,只能做一些基础准备功夫,擦亮眼、站住脚、动起手、换脑筋,才有可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得紧密一些。
眼光,决定了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了中国无产阶级全新的眼光,他们结合历史资料、个人经历和现实情况进行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让辩证法唯物论成为精神武器。
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国无产阶级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方法,少犯许多错误,完成了共同目标。
脚步,决定了能不能走,能走多远。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眼光和脚步的匹配度。晚清以来,中国基本现状是极度落后、饱受凌辱,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认清了这一点,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
但是,中国有久经考验的文明,有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有近两千年治理大国的经验,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在立足于贫弱落后的基本国情时,还必须重视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切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这些方面来分析实际情况,从而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动手,才能让思想落地,或者叫让理论和实际结合。毛泽东主张理论与实际必须具体的历史的结合。
所谓“具体的”,就是理论必须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矛盾、矛盾双方的具体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联系、制约)相结合。所谓“历史的”,是说这种结合是发展变化的,绝不会一劳永逸。“结合”随实事、时间、地点、人物而变。
脑筋,决定了能不能从“结合”中总结经验,转化为普遍性原则。
实事求是,难在找准“实事”求出“是”。“实事”对每个人都不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看到的“实事”与焦大、薛蟠看到的绝对不同。而实事中虽有个“是”,一般人却看不见这个“是”,只能解放思想,用分析综合的手段去探求这个隐藏起来的“是”。
但只靠头脑灵活还远远不够,做到实事求是,还需要敢说敢做,需要一种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才有可能把这个“是”从利益纷繁复杂的“实事”中扒拉出来,如同佛家所说“学佛乃大丈夫事。”
这种斗争精神,体现在毛泽东身上,就是两个字“不怕”。他年轻时说“天不要怕,鬼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他功成名就后依然说:“不怕撤职,不怕离婚,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