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农业见长的华夏文明展现出着崇实务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恪守的文化传统。从先秦时代的“中庸之道”,到毛泽东重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不断进化,经历了三个版本,形成了不断进化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中庸之道
《周易》说伏羲画八卦的时候“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活脱脱一副农民干农活的模样。在农业为主的大地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思想容易形成,因为搞农业生产,不光要管人,依靠人力畜力;还要管天管地,依靠土壤、阳光、水份。
因此,《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管着四季和昼夜交替,万物盛衰枯荣。人道则以天地为标准,成物成己成人、立法立天立道,重在一个“诚”字,心诚意诚性诚。
中庸之道,主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君子而时中”,形成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联通了器与术、人与天、事业与道德等关键问题,总结并规范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世的基本风格,是实事求是的初级版本。
但中庸之道的关注点集中在道德伦理上,对实践上如何处理问题的方法关注较少,存在知易行难的弊病。
第二重境界:以器为本,道器合一
南宋时期,朱熹融合“格物致知”和“即物穷理”,格的就是“是”,而“是,便是理”。张载则用“气”来统帅天地万物,主张“不诚无物”。
他们把传统的实事求是从外在的人际关系推向事物内在的道理,赋予了实践因素。
王船山继承了朱熹们的学说,将传统的中庸之道跃升为道器关系,主张“理在气中”“天下唯器而已,道者器之道”,并由此生发出凡事需力行才能获得真知的知行观。
他将“实事求是”从传统的人伦日用扩展到对现象、经验、情感和方法的重视,成就了实事求是的中级版本。
第三重境界:为改造世界而实事求是
毛泽东站在人民立场,对旧中国宣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成体系,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首先,他把实事求是的基本概念延伸了,将“实事”的对象从客观事物延伸到人的思想、行动及其变化,他在《毛选》开篇就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实事”就要求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发展的脉络、性质和特征找准,这样,才能在“实事”之中找出一个“是”,这个“是”是对“实事”的证实与升华,反过来又证明了“实事”的可行性和正当性。
比如,针对抗日战争这个“实事”,《论持久战》就可以说是求出的“是”,持久战的正确,反过来又说明了抗日战争本身的正义性。
其次,他把实事求是从方法论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态度。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着重比较了两种工作态度,即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列主义的态度,主张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态度,才是“求”的态度。
再次,他为达到实事求是之目标,创造出一整套调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亲身参与体验获取对事物整体的透彻了解,不仅调查事物的现状,更注重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及趋势,达到了“求是”的效果。
于是,在他的努力下,源于《周易》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终于达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