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顶级思维:预测,就是发现从地平线上刚冒出的事物

文化   教育   2024-09-27 17:49   四川  
毛泽东高超的预测能力,来自于他的忧患意识,或者说,底线思维。


忧患意识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道德经》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论语》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核,就是从对未来的忧患中驱使出强烈的使命感、紧张感、责任感,天地、生民、往圣、万世都融入其中。


到了近代,毛泽东把忧患意识更直白地转化为“从最坏处着想”的进取心,善于发现从地平线上刚冒出的事物,形成了一种底线思维的工作方法。


历史上,因缺乏忧患意识而失败的事例比比皆是。


秦朝末年,陈胜作为振臂一呼的农民英雄,在身份低贱时,能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豪言。可一旦得志,满肚子想的都是维护他的楚王身份,杀敌的能耐没有,砍起自家兄弟却毫不含糊,在膨胀的虚荣心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在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后来,大猛人项梁继承了陈胜未完成的事业,在起兵反秦后,一直战战兢兢、周密部署,终于登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成为声势浩大的义军的领袖。


但项梁却没有吸取陈胜的教训,狂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放松了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的警惕,所有的忠言声都变得那么刺耳。他听不进别人的好言相劝,自然也听不到对手的嚯嚯地磨刀声,一不小心就让所有的功业随着对手的刀剑声灰飞烟灭。


毛泽东熟知中国历史,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教训,并与社会实践相互对证,做到“防患于未然”,展现出过人的预测能力。


1930年,蒋介石打响了中原大战,红军乘机打了几个胜仗,甚至一度占领了长沙,成立了临时省政府;1931年,红军打破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当时,党内很多同志热情高涨,忽视了中国革命的整体形势,很快就被敌人反扑,在一片叫好声中“吃了亏”。


当革命处于低谷、前进遭受挫折时,才有人想起了毛泽东的预见:对苏联经验的依赖、对农民的不了解、对中国传统和现状的不熟悉是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但直接原因是对革命形势盲目乐观,取得一点成绩后,就低估对手,忽略前进道路上可能和应该有的障碍。


毛泽东的经验就是,先人一步,当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就迅速掐灭。1937年7月,当日寇铁蹄肆虐中华大地,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他发出震耳发聩的呐喊,号召所有的中国人联合起来抗日。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面临革命即将全胜的大好形势,他仍用“两个务必”来警示全党,坚决不做“打江山18年,坐北京18天”的流寇李自成。


毛泽东认为,事物坏的方面,若未充分估量到,在某个节点突然钻出来,就会打乱整个计划,就可能因此惊慌失措。


1941年,抗日根据地可能面临最严重的困难,他给各地打电报说“我们要把估计放在最困难的基础上,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问题才刚刚冒个头,他已经带领队伍做好了迎接的准备,等困难真正发生,就能从容应对。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集大成者,他把传统的忧患意识变为可实践、易操作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在审时度势中把握事物变化的“度”,摸清阶段性发展变化的临界点,对刚冒出头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准确估计操作上的困难,既不夸大也不回避,以客观地态度推测其下一步行进趋势。


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旦突破了这个“度”,就完全有可能改变方向,就需要对现有的方针、策略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寻找新的应对举措。


(全文完)



扫码关注

微信号| pot-holing
用《毛选》陪伴成长










煤油灯儿
陕北窑洞里那盏煤油灯儿,如何照亮一个古老国度的前途?一起读《毛选》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