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之个人认知篇

文摘   2024-10-28 07:30   江西  

上周看完了一本书,书名叫《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作者是一名价值投资者,名字叫高塔姆·拜德。

从书名我们大概也能知道作者讲了31个主题,是有关投资中认知和决策方面的。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觉有些内容好像在哪里看到过,后来一想:很多内容在老唐的书里、文字中反复提到过,应该也是巴芒一派的传承人。

借着这本书,我自己也梳理一下:如果想成为一名终身的价值投资者,我需要具备哪些认知和决策的清单?

正如老唐所说:真经就是要反复念,碎碎念,深入到自己的潜意识中。我计划针对这本书,写两篇备忘录。

这一篇就叫:复利之个人认知篇;下一篇计划叫:复利之公司认知篇。这两篇备忘录,我估计有很多老唐的文字摘录。

复利之个人认知

01 持续学习

阅读和学习是“丰富思想和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无价机会”。——大卫·奥格威

作者在书中说:读书越多,越能扩大人的思维储备。更重要的是,积累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它会与你加入的所有新知识结合起来。

这种情况实际上也是复利的叠加,复利对知识的叠加作用与对利息的作用大致相同。

人的成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实际经验的积累;二是来自见识的增长。而终身学习,能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者还在书中讲了一个直观的例子:假设我们每天阅读30页书,一年中刨去节假日,每年有340天阅读时间。那么一年就可以读10000页。

这也意味着,在一年中,我们可以读完13部名著,包括《战争与和平》、《林登·约翰逊传》、《罗马帝国衰亡史》等。

我记得老唐在回复读者的提问时曾提到:能有如今的成就,自认为是阅读带来的优势汇集和放大。

所谓:有知识储备,才看得见机会。

另外,作者在书里也介绍了几种读书的方法,比如: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

当我们读得多了,阅读也会形成“马太效应”。即一个人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从而拥有更强的知识基础。更强大的知识库能够使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想一想,你和巴菲特同时阅读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谁会在本次阅读后拥有更高的领悟?

就像我们普通投资者,拿到同样一份最新的茅台季度报或年度报,我相信大部分可能不如老唐读出来的信息多、信息准。因为他通过持续阅读和学习,已经将茅台所有的历史进程、工艺、历年数据、成长中的问题等内容,全部储藏在脑中了。

关于阅读,最后用老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话作为收尾:

我自己的例子是:2021年读到老唐的书,才顺藤摸瓜找到他的公众号,然后跟着老唐读了他推荐的很多书。

虽然起步晚,虽然进步慢,但我知道,我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02 构建思维模型

这是芒格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构建不同的思维模型。芒格认为,通过使用心理学、史学、数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一系列不同模型,人们可以将自身所学综合起来,创造出比各部分之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他认为,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建立一种『思维格栅』,不仅是获取超额投资回报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更好地生活,更容易成为优秀投资者的同时,还更容易成为优秀的领导、优秀的员工、优秀的父母、优秀的配偶、优秀的公民、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朋友......

因此,运用思维模型,可以做出更理性、更有效的决策。

有经验的决策者在行动之前,他有要考虑的事项清单;他脑子里有机制可以唤起这些事项,并在需要做决定时对这些事项加以注意。

芒格的观点告诉我们,最有可能带来指数级增长成效的方法是:大部分时间专注于某个领域,同时花点时间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作者在书中通过研究芒格后给出的答案是:思考

思考意味着专注于一件事足够长的时间,以此形成关于此事的一个想法。

思考,并不意外着自己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很可能第一个想法总是他人的。

但通过集中精力,坚持探究,保持耐心,让大脑所有部分发挥作用,才能生成一个原创的想法。给大脑一个机会去联想,去建立联系,通过放慢速度、集中精力来达成最好的思考。

老唐则在一篇文章中说:所谓思维格栅,我理解大致就是一个多层过滤装置。和我喜欢说的『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逻辑类似,你从商业模式、财务指标、管理层能力及人品等多个角度,都无法让自己排除掉某家企业,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项好的投资。

芒神的思维格栅就是这样一个多层过滤(排除)装置。他认为如果利用多个学科领域里的常识,都无法让我们排除掉某项决策(不仅仅限于投资决策),那么这可能就是一项大概率正确的决策。

所以,巴菲特说过芒格是个说『不』的大师,如果连芒格也无法提出有效反对意见的决策,大概率就是一个好的决策。

此外,作者在书中也给读者提了一些思维改进的方法,来自爱德华·伯格与迈克尔·斯塔伯德的著作《五维思考法》(The 5 Elements of Effective Thinking)。

1)深刻理解。要做到深刻理解,就要对自己毫无保留地诚实。如果你不理解某些东西,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这些核心概念。

2)不断试错。从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假设)开始,继续纠正错误,直到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为止。

3)提出问题。想要加深理解,就需要提出问题。不要害怕暴露你的无知。不了解,就去问。核心问题,往往能带来新的见解。

4)寻本溯源。要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就要找到它是如何从更简单的概念演变而来的。

5)改变自我。你需要摆脱长期以来只接受相对肤浅的理解的习惯,开始更深入地学习。

03 刻意练习驾驭专注

我害怕的不是曾经练习过一万种踢法的人,而是曾经将一种踢法练习过一万次的人。——李小龙

专注会把精力引向目标。越专注,就越有精力去做专注的事情。

作者说,50年前,最好的投资者是那些拥有信息优势的人。今天,最好的投资者是那些具有行为优势的人。如今,投资者的优势已经不在于比别人更了解某一只股票,而在于他们的思维习惯、自我约束能力以及从长远角度看待企业内在价值的意愿。

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多思考少做事,他们的业绩会更好。投资领域最棒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乐于无所事事。

老唐在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什么都不做,是投资领域里最难做的事。呆坐大法和“本周无交易”并不是容易修炼的功夫。

关于专注,我们也可以借鉴老唐的做法,他在回复网友的提问中提到:他自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每天的时间很规律,早起思考交流,然后大量阅读,再加上适量运动

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有工作,我们很难完全效仿老唐。但专注力太难了,当没有人约束、全凭自己控制的时候,很容易放纵自己。是阅读还是看娱乐节目;是远离手机全身心做一件事还是时不时被打断……这些长期专注的时刻,是改变自我的复利时间。

04 谦逊

知识的岛屿越大,无知的海岸线越长。——苏格拉底

爱因斯坦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等式:“自我=1/知识”。也就是说,知识越多,自我就越小,知识越少,自我就越多。无论在哪个领域,探索越深入,人们通常都会变得越谦虚。

谦逊意味着:

1)对于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要永远保持质疑。

2)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事实。

3)承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事情比拥有不正确的答案要有益得多。

关于投资,智慧上的谦逊能够通过能力圈这个概念来进行很好的阐释。

1)你不必成为每家公司的专家,甚至不必成为很多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你能力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大小并不重要;然而,知道它的边界是至关重要的。

理智、诚实和谦逊的投资者总是愿意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在投资中,风险来自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实际上,巴菲特认为这是投资的最大风险之一。

因此,他不用股票风险溢价来给股票估值,而是只把自己局限于非常确定的投资条件中。

2)巴菲特曾经说过,他想到的99%的炒股点子都属于“太难”的范畴。

巴菲特在投资过程列出了三份公司名单—进入(简单易懂的企业)、退出(难以理解的企业)和太难(太复杂,不值得花时间去理解的企业)。

巴菲特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人,都认为自己对于所遇到的99%的企业都并不理解。下一次,当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时,请深刻思考一下这一事实。真诚、诚实地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是深度谦逊的例证。

3)能力圈背后的基本理念非常简单,以至于大声说出来都有点难为情:当你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到不确定或存在疑虑时,就不要去做。

如何扩大能力圈?

阅读,大量阅读。这是扩大能力圈的唯一途径。

吉姆·罗杰斯说:我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认识到,如果你阅读年报,你就能超过90%的华尔街人士。如果你看看年报的附注,你就能超过95%的华尔街人士。

老唐的至理名言是: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他在《企业研究的入口》这篇文章中提到:

很多人喜欢说自己没有任何能力圈,不理解任何企业,其实只是没有踏踏实实坐下来去研究而已。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躺着不动,然后去抱怨自己不理解企业,那没人能帮你,对吧?

『手不动,脑不动,企业何时才能懂?阅读累,计算累,踏实亏钱真不累。』......

理解企业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假设你要投资这门生意,你是即将投钱下去的老板,去思考这门生意靠什么赚钱,利润有多大,别人为什么从你这里买而不从其他人那儿买,未来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

你看,你就是摆个早点摊,开一家民宿,一样也是思考这些问题,也会思考这些问题。一点也不神秘。

只要不被『股票』这层纸皮(电子代码皮)遮住双眼,一间企业和一个早点摊、一家民宿,没有多大差异。

都是尽可能了解相关情况,然后去思考这生意怎么赚钱,能赚多少钱,能赚多久,在这个基础上,本金需要投多少,划算不?

这样思考下去,你也会发现『对我们而言,分析企业和呼吸一样,我觉得其中乐趣无穷。我认为只要你坚持练习,假以时日你将会发觉分析企业是相当简单的。』

05 保持简单

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巴菲特

在书中,作者提到巴菲特保持简单的三个原则:

1)不要让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诱使我们进行投机、在恐慌中抛售,或者试图预测市场。

2)在仔细分析了一家公司当前的业务及其未来盈利前景后,我们考虑买进的前提是目前的价格拥有很大的安全边际。

3)大多数专业投资者和投机者“主要关心的不是对一项投资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可能收益率做出卓越的长期预测,而是先于普通公众在短时间内预测传统估值基础的变化”。

概括起来就是:市场先生、好公司+安全边际、长期投资。和后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一脉相承。

老唐在很多篇文章中谈过这个问题,在《真传一句话,假诵万卷经——老唐也会写短文》这篇文章中,他以巴菲特在2013年致股东信里,用买农地的真实案例阐述过投资真谛。真正想清楚这个例子,投资体系就成了。

来看看老唐当时是怎么说的:

投资者应该记住,我们的投资成绩不是用奥运会跳水比赛的方法计算的:难度高低不计算在内。

我们在投资时加大难度,并不会获得额外加分。原创性和复杂性不是创造卓越长期回报的必要或充分条件。作为投资者,我们的工作就是简单地以最小的风险,以尽可能高的利率,逐步复利资金。

老唐的“三大前提”:利润为真否?可持续否?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否?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考切入点。

不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属于看不懂的企业,无法谈论估值,直接淘汰。

在书里,作者说:简化可以三步走:

1)简化的第一步是避免在不可知和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可知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没有用;而不重要的问题,则根本没有关注的必要。

2)简化的第二步是专注。80%的结果来自20%的行动,关注前20%的行动,后80%的活动没那么重要。

3)简化的第三步是向后推理。借鉴芒格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不要试图直接找到解决方案,首先要消除不正确的选项。缩小问题空间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然后你就可以把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效率的领域。

写在最后

写着写着,发现文章有点长了。这一篇就此打住。

在书里,还有几个主题:选择正确的榜样、保持善良、财务独立、根据内部计分卡生活、延迟满足等,也是值得一看的。

但我个人认为上面写的五个认知:持续学习、构建思维模型、刻意练习驾驭专注、谦逊、保持简单,在投资中更为关键。

锋言冷语
读书与写字,产品与跑步,投资与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