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老师推荐了莫言的一本书《不被大风吹倒》,读完心有戚戚焉。
莫言老师开篇讲了一个他和爷爷的故事,故事是这么写的:
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的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
莫言老师写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回答一个问题:如果遇到人生中的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目前四十多年的人生,遭遇过的那些“艰难时刻”。
一
记得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左眼有点看不清东西了,偶尔伴随着痛彻心扉的头疼。那种头疼疼得让我撞墙,仿佛脑袋被抽空。那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老爸老妈也没有什么医学常识,就这样拖着到了初中阶段,然后悲催地发现:我的左眼彻底看不到东西了。
初二的时候,开始有点自我意识,让老爸带我去县医院做了个检查,被医生告知:是白内障,而且是眼底组织坏死的那种,当时的头疼可能就是组织坏死过程中对我的警醒,但很可惜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间,无法通过白内障手术恢复了。
这个噩梦般的问题伴随我很长的一段时间。
高中的时候,很不愿意和同学对视,因为白内障导致眼球有点斜视,我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其他人隔离开来。这种自我隔绝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我挣了一点钱,然后又不甘心地去了一趟眼科医院,问医生有没有办法。白内障的恢复是完全没有可能了,但医生说可以做个斜视纠正手术,但因为眼底组织坏死,纠正后可能过不了几年,眼球还是会慢慢斜视。
当时我的虚荣心完全盖过了理智,花了一笔钱做了这个纠正手术,在家里歇的那几天,我就开始后悔了。明知道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虚荣心完全无法接受呢?
二
第二个艰难时刻,是我初中没考上中专。按照当时的学习成绩,我考上中专的把握性应该很大,但事与愿违,当年我的中考成绩571分已经超过了重点中学,但当年中专的录取分数线是590多分。
于是,贫穷的家庭负担让老爸决定送我去温州打工。
在温州火热的盛夏里,当我十个手指头都因为拉砖车而被汗水浸湿得火辣辣疼时,当在水龙头里接满一头盔水仰脖全喝下时,当我拉着一车砖从二楼的斜坡滚下被砖压满身体时,内心似乎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要被它打倒。于是,在还是童工的年龄,做了三个多月的工地苦工后,我自己回到老家和老爸平静地说:我要去读高中。
记得那年的学费是我自己跑到远房的表哥家,找他们借了学费,然后自己乘车到县城、报到、和同学一起租房。
三
但很可惜,我高一的时候成绩还可以。但我有明显地偏科。
我的语文、英语、化学成绩不错,但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差。后来我知道,因为我左眼没有视力,我基本上丧失了三维空间能力。即使我非常努力,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也很难达到平均水平。
那时候还不知道,就是有一段时间很沮丧。和我同桌的一位同学,他正好相反,每次数学和物理考试,他基本上都不用草稿纸,咬咬笔头基本上就得出最终的答案了。
后来,他考上了大连海事大学,而我第一年没上本科线。我决定复读一年,相信通过努力也许可以弥补一些。
复读的那一年,我做了若干套数学和物理试卷,但总体效果不是很好。但好在最终的成绩也能达到平均之上,于是我报考了离家远在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最终被提前录取批的天津一所师范学校录取。
也许那时候的我,还是一种逃离的心态,觉得离家越远越好。
在后来的人生中,我偶尔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仍困在高考中,在一遍一遍地刷着题,但成绩死活上不去,被班主任骂,委屈得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一脸眼泪。
四
大学毕业后,我拼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读各种书籍。好像没有再受上面几个问题的困扰,但我的情绪稳定性其实不是太好。特别是家庭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始终处于淡淡的境地。
我读了很多情绪方面、很多改善关系、非暴力沟通方面的书籍,你说这些对我有帮助吗?有肯定是有的,但在紧张的局面下,我仍然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比如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当时作为一个中心负责人,因为一个生产问题我情绪失控,和当时一个生产线负责人在车间吼了起来,其实他当时还是我部门一个女生的男朋友。
结婚后,我也偶尔会因为一些家庭关系而暴躁。特别是当我觉得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仍得不到理解之时,我很容易把自己缩到自己的独处空间。
五
2024年又是一个艰难时刻,因为我选择了离开工作将近十年的公司,想着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出来后一个人,到现在摸索了四五个月,说实在的,进展有限。
但我能看到很多更为真实的东西。那些一开始信誓旦旦说要帮你的人,在没有客户也没有业绩的日子,在为明天的房贷而忧虑的瞬间。
能看到很多与之前上班不一样的东西。
六
说这些不是为了诉苦,不是为了自我申辩。因为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性格,我的道路,我的艰难时刻。
莫言老师在书中写道: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七
在书中,莫言老师也回忆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艰难时刻,他是怎么做的呢?
最重要的是两点:
我能够让自己安定下来的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心原则就是:
第一,不忘根本。我牢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忘记我农村的、平凡的、普通人的出身。
第二,坚持原则。我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对政治的、对社会的、对人生的、对情感的看法,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我还是能够按照内心深处所认定的正确的原则来做。
反复思考莫言老师这两句话,我发现自己对这两点还比较模糊。
我时常不想展示自己的过往,因为那是一段自己也害怕面对和回忆的部分;另外,我有对事物、政治、社会、人生、情感的原则吗?是那种即使面对诱惑、面对艰难,仍然坚持选择的原则吗?
八
一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真实面貌,才可能说真话,办实事,做好人。
莫言老师在书中还讲了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亲戚,经常见,每次见他,他都义愤填膺地痛骂腐败,咬牙切齿,怒发冲冠。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我们县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五分,他就找到我了,说,就差了五分,你找一找人,让他去。
我说现在谁还敢,反腐败的呼声如此高。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这不是腐败吗?你不是痛恨腐败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
为什么大家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问题的时候,都是正派、刚强、廉洁的人,而一旦我们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涉及了孩子的事情,我们的腰立刻就软了,我们的原则立刻就不存在了呢?
九
莫言老师在书中说自己:心如巨石,八风不动。
“八风”一词来自佛家哲学,是指能使人心神不定的八种情境,分别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利”是遇到可意顺心之事。“衰”是失去可爱之物、适意之境。“毁”是遭人背后诽谤。“誉”是背后称赞。“称”是当面赞美。“讥”是被人讽刺、挖苦、谩骂、攻击。“苦”是痛苦、艰难,精神的与肉体的。“乐”是欢娱,肉体的与精神的。
这四种顺境与四种逆境,犹如大风,从不同方向吹来,能使人心神不安、左顾右盼、进退维艰、犹豫徘徊,或者喜形于色、猖狂自满、得意忘形、失态败德。但如果有了足够好的修养,便会有超常的定力,做到宠辱不惊、毁誉随人。
十
《不被大风吹倒》,表面上是说,如果我们遇到了现实中的风,现实中的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
另一层的意思是,现实生活中,“大风”来自四面八方,在真实、虚假、诚实、欺骗、坚强、懦弱、刚正、腐朽……等等这些大风之下,我们还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被吹偏、吹倒吗?
莫言老师说,小时候他听邻居大叔讲过邻村一位高人许大爷的故事,说许大爷赶集时,买了个瓦盆,用绳子捆好,背着往家走,几个小孩子在他身后追逐打闹,不慎撞碎了他的瓦盆,瓦片纷纷落地。许大爷继续往前走,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旁人问他盆被碰碎,为什么连头都不回,他说:“回头难道就能囫囵起来吗?”
盆已经碎了,回头有何用?事情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纠缠徒增烦恼,那就不如径直往前走去。
这一句,送给自己,也送给各位。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