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简记》中,我说
不变的永远是变化,2024年的业务模式又发生了较大变化,唯有去积极适应。不抱怨,只应对。
2024年,仍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财务知识,尝试进入投资之门,要继续以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每天晚上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日拱一卒。
2024年,尝试排除一些外在的干扰,静下心来做一些对自己、对产品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2024年确实是变化很大的一年,前半年,我的工作岗位变成了对外的「总经理助理」;后半年,我自己开始创业了。
岁末年初,简单做个记录,致那些彷徨无措的时刻:某个半夜醒来的时候,睡不着的时候,想妻子和孩子的时候;在漫步的时候,在跑步的时候,脑海中想起为之付出的东西是否值得的时候。
以及没有办公的地方,腆着脸求人给自己找个工位的时候。
明明内心很焦急、很煎熬,依然要表现得风轻云淡,但内心已经快要崩溃的时候。
如果人生是一座荒岛,能走出困境的,唯有我们自己。
1 工作
起心动念
事情从2024年年初讲起,那时候我在研发部门带的产品线,公司不想自己做了,计划外包出去。
我被调到总经办,对外是总经理助理,对内是产品经理。(我自己理解:实际上是失业了,说得好听是公司觉得我的能力比较全面;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可能觉得我是公司的老员工,不忍心直接让我走人。)
但实际上,我做的是项目经理的工作,公司在2024年计划将重心放在本地市场,围绕总经理的个人IP打造本地的可落地项目。
项目大多靠谱,利润可观,我的职责一方面是跟进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紧跟项目关键节点,确保资源协调、项目落地;
二是在项目跟进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和实际情况,提炼出新的产品思路,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产线和方案;
三是项目中涉及的外购产品选型,对外对接供应商,对内对接开发部门。
从一月到四月,在财务总监的指导下,我将公司新业务相关的政策及后续跟踪流程、激励等梳理完毕,每半个月召集新项目负责人开一次会议,讨论后形成项目跟进清单,并协调公司内的资源去解决一些当前面临的难题。
做到四月份,就有点不太想做了,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方面,我虽然是牵头人,但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负责人,只要选的人对,够负责,其实他们自己就完全可以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最多,我协助他们整理一些项目标准的管理流程、表单、注意事项就足够了。我很难深入到具体项目中去。
其二,项目有点分散。在当前这个市场,钱不好赚。所以有点来者不拒,能不能做的可能都想拿过来做。这或许在短期内可以挣点钱,但这对于我来讲就有点格格不入。有些事情可能不太想做,但又不能拒绝去执行,难免拧巴。
其三,也是因为一个同学当时说可以给我些帮助,这给了我一定的底气。在环境监测领域,“关系”是门槛,“专业”是底色,“服务”是关键,这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现在不是完全拼关系,也不完全是拼价格,如果能先凭关系进入到行业中,再拿出性价比和服务,或许才有些机会。
四月底和老总提了辞职意向,但没说得那么明白,于是在挽留中又坚持了两个月,到6月份端午节放假,又一个人待着好好想了想,还是决定提出来。于是节后明白无误地提了申请,领导也没再说什么,顺利成章地在6月底完成了离职手续。
起步
其实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未来做成什么事,可以说是裸辞也差不多,辞职后身上也基本上只有一开始在公司买股份的不到十万元钱。我自己开玩笑说,万元户下海,争取干到破产就不做了。
虽然我出来的时候暂时还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客户资源,但我还是很想离开去试一试,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想法实施,为了不虚掷年华,去验证下自己能不能做到些什么。
我知道很多人是一边在公司里上着班,自己在外面弄个公司做着。对于这种做法,我不评估对错,但对于我来说比较难以接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想如果自己是老板,下面的人这样做,你是不是能接受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7月5日,新公司所有的手续都办完了,算正式开张了。
办完手续的那天,我拐了个弯去十几公里外的东林寺走了走。正值中午,天气格外热,寺中游人不是很多。东林寺不大,我顺着旁边的走廊慢慢踱步,时有僧侣经过,正殿中传来阵阵佛经诵念声。
身处此地,内心的躁动和不安竟不觉地慢慢平静下来。
执行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定位仍然是老本行,环境监测仪器+物联网。这个行业里仍然存在很多的信息不对称,我想试试自己能否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环节中,搭建一座桥。
彼时能想到的生意模式很简单:
一是找最终用户,看他们的需求和需要,然后以行业专家的身份替他们做出最优决策。
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哪些最终用户、怎么接触、如何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二是如何让客户相信我的专业性,能给他们带来正确的结果。
生意模式之二,是去寻找那些上下游的客户,他们肯定需要配套的设备,我的目标就是帮他们节省时间的同时,还可以找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在大部分公司效益不好、不想高薪养员工的时候,我认为类似于这种第三方专业公司的运营模式,会有一定的市场。
上面这两种商业模式,都需要客户触达和专业认同,那就是我当时半年计划做的事情之一。
半年的收获
半年过去了,还没有任何实际的收获。
但很高兴,在过程中结交了一些新朋友;更高兴的是,遇到这些相互信任的朋友的同时,我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业务上的互补。
这半年和他们一起,运作了几个项目,其中有两个接近成功,但很可惜最后还是在细节上没做好;有一个项目还在等待;还有两三个在前期规划。
因缘际会,对我触动更大的是:想明白了在2025年,该怎么做。
刚出来时那两个月,常想:
创业,确实是在锻炼人的心力;
当你的第一计划失效的时候,你可能还比较乐观,想着还有第二计划,但随着第二第三计划都不奏效的时候,就有点慌了。
焦虑也随之而来。
但现在,我想的是:
创业者需要的就是即使在困难情况下,在计划不生效的时候,你依然是那些保持镇定的人之一,是那些能够走更远的人之一。
创业,就是要不停地快速试错,不断地改进,直到找到一个相对有效的稳定状态,然后继续前行。
不要打两个电话被拒绝就以为方法不好,失效了,一定要多验证,多改进,直到走不下去就换一条路再重新来过。
脸皮要厚,但说话要真诚,不做欺骗之事。
至于结果,我想借用巴菲特关于投资的一句话,在1956年5月,巴菲特合伙基金起步时,他说:
尽管我更倾向于以五年为跨度来评价投资表现,但退一步说,三年绝对是评判投资业绩的最短周期,低于三年的业绩表现没有观察意义。
我想,这或许同样适用于创业。
Keep quiet;Keep moving。三年后给自己一个交代。
未来:有知识储备,才看得见机会
有知识储备,才看得见机会。这句话原本是老唐用在投资领域中的一句话,是说我们需要具备足够的投资认知、有足够的行业知识储备,才能看得到投资中的机会。
把这句话用在工作中,也非常贴合。
这半年中,我时常在想,合作伙伴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是别人?
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解决他的一些问题。而问题就是机会。
唯有有意识、有想法、有意愿、有能力去做一件事的人,才可能投入地去做成一件事。
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
2 投资
和上班不一样,我想做的事情需要我足够投入,才有那么一点成功的希望。
但因为可以自己安排重要的事情,在项目来的时候,也可能干到半夜或者周末完全无休。整体上,这半年我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相对来说是自由一些。
除了工作的广度和专业性外,我仍然是一个在成长路上的个人投资者,特别是读完《芒格之道》、《巴菲特致股东信》、老唐的《投资研习录》等书籍之后,更加坚定了我长期投资的信心。
这半年内,我重新读了老唐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投资研习录》、部分《巴菲特致股东信》,阅读了茅台、豪迈科技、华特达因、海康等公司的财报。
这些阅读带给我很愉悦体验的同时,2024年的投资收益也还不错,有知有行上统计截止到12月31日,2024年资金加权收益率是24.32%,自2021年8月以来,连续几年的“熊市”中,年化收益率5.31%。对于这个成绩,我自己是满意的。当然,事后复盘,还有很多地方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有时候想,如果早几年彻底读懂老唐、践行其理念,也许心中底气会更足些。
但目前这种状态自我感觉也还行,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做一个持续行动之人,面对未知,保持渴望和敏锐。
3 阅读
我会持续地阅读,以及分享阅读体会。我不是一个好的写手,但我会为自己坚持记录下去。
阅读体验比较好的书籍,基本上都写了读后感,推荐几本不错的书籍。
唐朝老师的《投资研习录》:2024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买了两本。已经读了三遍,写了两篇读后感。
《芒格之道》:以时间为线,收录巴菲特的导师与人生合伙人查理·芒格自1987—2010年在西科金融(Wesco Financial) 、2014—2022年在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股东会上的讲话和问答。
芒格是智者的化身,他的左眼失明,但他并没有任何对人生的抱怨,反而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内做到了最好。2024年,我写了一系列《芒格之道》的读后感,微信读书显示,2024年读这本书39个小时,但对其思想的体会仍然是万中之一。
单伟建的《走出戈壁》、《金钱博弈》、《金钱风云》系列:单伟建给我最大的启示有两点。其一,努力学习,不限制自己;其二,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试一试。
他的三本书分别写了他求学成长之路、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收购深发展银行的故事,无论其文笔、眼光、知识、决策,都值得学习。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用复利的思维去投资,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复利的思维去经营人生和事业。
《这就是布鲁克斯》:优秀的商业故事,可以让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个品牌的成功之道。
微信读书显示2024年读完了20本书,加上有几本实体书,大概是一个月2本书的样子。
我的书单上有一长串待读目录,但2025年可能没有那么多少时间去奢侈地阅读了,初步计划是深读十本吧。
4 运动
2024年的运动量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忙(或许是借口),主要还是因为变懒了。有几次早晨醒来,就是不想去跑步,甚至有一次穿好了运动服,走到楼道里又回去了。
6月底辞职的时候,和自己说,下半年每个月至少20公里跑步。这个目标倒是实现了,说明时间挤一挤还是可以的。
2025年,目标至少要高一点吧,就先定个平均每个月30公里。
5 结语
放弃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对家庭的照顾也很难做得好,但从长远考虑,站在五年、十年的维度来看,也许没有多少时间再值得浪费了。
告别2024,迎接2025。
在过程中全力以赴,对结果淡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