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财报系列3:碰到以下问题,先存疑(经营类资产)

文摘   2024-09-19 07:30   江西  

重读老唐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第二遍,从书中汇总的有可能存在财报操纵的地方,本篇来看“经营类资产”中,可能藏有“猫腻”的地方。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要与短期债务及经营需要相匹配。与短期债务的匹配情况,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经营需要的匹配情况,代表企业的资金运用能力。货币资金过小,可能代表偿债能力不足,或者经营中捉襟见肘。货币资金过大,则代表资金运用能力较弱,或者可能资金性质有问题。

依据以上原则,实践中投资者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种情况:

(1)公司货币资金余额比短期负债小很多;

(2)货币资金充裕,却借了很多有息甚至高息负债;

(3)定期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数额很大,却缺乏短期可动用流动资金的;

(4)其他货币资金数额巨大,缺乏合理解释;

(5)货币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显著低于常见理财或存款利率。

以上现象都属于不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的现象,正所谓“事有反常必为妖”,反常就是远离信号。投资不是办案,不需要遵照“疑罪从无”的原则。遵照“疑罪从有”原则实施排除,才是投资人应有的谨慎态度

应收票据

如果某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一直是由银票组成,某年突然大量出现商票,基本能够证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遇到了销售困境,开始放松销售政策了。

如果一家非金融企业报表里,存在与正常经营规模不匹配的应收票据,那就是需要警惕的信号,很可能这家公司不务正业,在票据市场当炒家。

应收账款

一家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款条件,从优到劣可以排序为:现金>银票>商票>应收账款

如果一家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收入增长幅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呈明显下降趋势,往往预示着两种可能:公司临时放宽信用政策,加大除销力度;或公司提前确认收人甚至虚构收入。

曾经的优质股四川长虹,就是这样倒在高达45亿元的应收款上。该公司一次性产生了37亿元坏账,把多年累积的“利润”一次赔了个精光。

另外,如果公司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比较大,且有很大部分(如超过三成)是一年以上的应收款,此种情况下,投资者也需要警惕公司收入的真实性。

资本玩家操纵利润表的热门手段之一:积极计提坏账准备,降低本期利润;下期收款转回,获得财报利润增长。

当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数额过大时,找关联公司或客户付一笔款项进来,冲销应收账款。同时,再通过其他应收款、预付款或购货款等名义,将这笔钱转出去。从而将应收账款变成预付款、存货,或者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应收款等。有时,这个顺序可以反过来。

比较高级的造假,是将应收账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活动将资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摊销或减值完 成“毁尸灭迹”,这很难被查出来。

预付款项

当你发现公司预付账款大幅增长,尤其是预付工程款、预付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的采购款大幅增长,往往提醒我们关注公司是否存在通过预付款流出资金,然后再以购买公司商品或服务的名义回流,虚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风险。

除了预付款数量问题,还要注意预付款的时间问题。长时间挂账的预付款,很可能并不是什么采购,而是以此名义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因为正常经营中,很少会有公司真傻到本来不着急要货,却提前很久支付大笔款项的情况。

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公司历年预付款占营业收人或营业成本的比例。如果该比例发生大幅波动,就需要寻找合理解释。无法找到合理解释的,就要考虑防假防雷。

其他应收款

如果企业账上本就没几个钱,还容忍大量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在,投资者可以直接怀疑应收款造假。道理很简单,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哪有大把钱借给别人呢?事反必妖。

优秀上市公司通常有个特点,就是“其他xx”科目涉及金额较小,甚至为零。投资者如果遇到“其他xx”数目较大的,可以先抱着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的初步印象来看财报

存货

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二者中的较低值记录存货价值。但也有些公司,为虚增当期利润,故意不对已经明显贬值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减少当期费用。因此,如果一个行业的存货有快速贬值的特性,投资者就需要了解同行业其他公司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标准,再与自己关注的公司比对,以衡量公司存货价值是否真实。

比如新鲜食品或高科技制造业,一旦过了保质期或行业发生重大改变,存货价值可能会归零(想想过期的食品饮料、寻呼机、胶卷及胶卷相机)。

除了应该计提跌价准备却不做计提之外,与存货有关、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还有两类:一是通过虚构商品采购流出资金,再将资金流回企业,虚增利润;二是通过加大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欺诈性地提升毛利率,虚增本期利润

第一种容易理解,造假者尤其喜欢通过虚构价值和数量不易确定的商品采购,将资金流出体外,再通过购买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将资金流入,创造虚假的收入和利润。这种造假,往往伴随存货增长大幅超过同期营业成本增长,且期末存货账面价值与当期营业成本之比,显著高于同行业水平。

第二种情况比较难以理解,可以做个简单的举例。

我们假设公司上年初存货为0。上年全年生产并销售了产品1万件,总生产成本为2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000万元,可变成本 1000万元(即每多生产一件产品,需增加成本1000元)。

单件产品成本为 2000元,出厂价4000元,毛利率50%。今年市场没有变化,预计销售量还是1万件。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目的,意图美化利润表,于是决定今年生产2万件。多生产1万件产品,增加投入1000万元,合计成本3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000万元,可变成本2000万元,每件产品平均成本1500元。

接下来见证奇迹了,公司今年还是销售了1万件,出厂价依然是4000元,然而单件产品的成本由2000元锐降为1500元,毛利率从50%提升为62.5%,毛利润增加 500万元,增幅高达25%。


以上就是“经营类资产”中,上市公司容易操纵报表的一些地方,在阅读财报的过程中需重点注意。



你好,我是锋言冷语。


前安防、环境监测行业开发经理、产品经理。现创业者,给客户提供环境在线监测和物联网产品及解决方案。


业余时间主要用于投资、运动、阅读和写作。


如果对本人业务或文字感兴趣,同频可链接我。



往期文章



读财报系列2:碰到以下问题,先存疑(生产类资产)
读财报系列1:调节财务报表的三个小故事
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财报综合阅读及分析



锋言冷语
读书与写字,产品与跑步,投资与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