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拉森在他的书《死亡航迹:卢西塔尼亚号的最后航行》里曾描述这个和“泰坦尼克号”齐名的史上最快邮轮沉入海底的经过。
1915年,巨型邮轮“卢西塔尼亚号”从纽约出发,驶往英国利物浦。为了节省开支,威廉·特纳船长下令关闭邮轮的第四个锅炉。这一决定会减慢航速,航期会被延长一天。当时客船行业举步维艰,虽然航行速度变慢令人恼火,但能省下一笔钱也是值得的。
但由于航期延长,“卢西塔尼亚号”驶入了德国潜艇所在的战区水域。结果,“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的鱼雷击中,近1200名乘客丧生。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如果第四个锅炉没有被关闭,“卢西塔尼亚号”就会在德国潜艇驶入凯尔特海的前一天到达利物浦,而不会与之在那片海域相遇。
如果邮轮没有此次劫难,美国原本可以避免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20世纪的世界历史就会被改写。
如果有平行世界,我想威廉·特纳船长肯定不会下令关闭邮轮的第四个锅炉。
另一本书《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中,作者李硕曾描写周文王姬昌在朝拜商王过程中,从方伯到囚徒的经过。
纣王应该是对周昌产生了怀疑,故而这个老酋长需要证明自己没有二心,不然,周昌的下场很可能和献祭的人牲一样。
在商纣王那个王权至上、视生命如草芥、随时人祭的时期,周文王在儿子被做成人肉酱、自己被关押多年的情况下,能活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而且在被囚羑里期间,周昌还从易卦占算体系中获得了神启,写成了后来的《易经》。并从自己的卦象中得出:商朝的统治不会永远延续下去,周族很有可能会取代它。这是《易经》创作的起点,林林总总的细微事件背后,隐藏着周昌一心要寻找的翦商之道。
如果纣王当时没有那么一丝犹豫,中国的历史也就被改写了。
*********************************
几个世纪来,哲学家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历史有若干种可能,但目前我们经历的是唯一;人的生活方式有无限可能,但实际上每个人能过的生活只有一种。
如果有若干个平行世界,那么什么样的普遍真理适用于每个世界?
一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几个分岔点:初中毕业的时候,如果当时考上了师专;高考的时候如果填的志愿不是提前录取批;以及毕业的时候,选择去深圳……
上周写了一篇《人生复本》的读后感,发现这个想法还挺上脑。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重新拥有你所错过的一切,过上不一样的生活,那你会怎么选?
我觉得这本书带给了我意犹未尽的想法,不仅仅是虚拟人生,还有价值观、人生观的震撼。
二
伦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
想象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轨道上行驶,前方有五个人被绑在轨道上,无法逃脱。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电车将撞上这五个人,导致他们死亡。
然而,你站在一个开关旁边,可以选择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但在那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被绑着。如果你拉动开关,电车将转向那条轨道,导致那一个人死亡,但可以拯救五个人。
更进一步,当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困境的例子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你会怎么选?
比如:一个你可以通过关系拿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救助,但同时另外一个你却只能默默等待。
再如,企业可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面临选择,你是否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牺牲环境保护或员工福利?
《泰坦尼克号》面临倾覆的时候,你会将逃生的机会心甘情愿地让给妇女和儿童,还是凭借地位选择先走?
《人生复本》中,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中的男主,选择了制造一个可以使人随意选择的箱子,从而可以替代别人的生活。他重新选择了一次生活,代价就是被他替代的人,生命就被完全改变了。
一道没尽头的走廊,有着一扇扇均匀间隔的门,一直延伸到看不着的尽头,而每扇门背后都是一条新的人生路,都是一个可能过上的生活版本。如果不喜欢自己身处的那个版本,可以随时走进另一扇门。
很显然,这就是一个道德、伦理选择题。
三
最近一期的《十三邀》,许知远采访的对象是曾孝濂,他是一位著名的植物科学画家,被誉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他1939年出生于云南威信,自幼喜爱绘画,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
采访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的妻子张赞英。在采访中,张赞英说:“如果有来生,我绝对走我自己的路。”
曾孝濂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张赞英当时的选择是支持丈夫的事业,选择从北京到昆明陪伴他。
但这个选择是她甘心情愿的吗?至少这个访谈中,我认为不是。
如果张赞英选择留在北京,她肯定会过上另外一段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公牛队在1990年的分区决赛中击败了活塞队,历史会怎么样?
如果大学毕业的当年,不管困难,选择留在深圳,我现在又会如何?
各个岔路口上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不同的人生,往回看,会后悔吗?
我不太确定,但我得承认,对于未选择的道路,确实抱有一些好奇心。
人生的选择无处不在,我能想的是,不要美化当前或未曾选择的那条道路。但也要如张赞英所说:去选择走自己的路,不留遗憾,不要活在后悔中。
四
《人生复本》中,男主在一次次试图回到他曾经的现实过程中,有一次他的意念将他带到一个充满疾病的世界。
那是因为他带着情感包袱进了那扇门,他带了他最大的恐惧,那就是不仅仅怕失去他的家人,还怕他们因为疾病而离开。
为何人们会跟像他们那控制欲强的母亲或缺席的父亲结婚?是要以成年人的身份来尝试修复在儿童时期伤害过他们的事情。
也许从表面上看来这并没意义,但潜意识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运作。
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男主的选择还是令人动容的:
在没有任何病毒防护的情况下,即使冒着传染的风险,男主依然选择给曾经的爱人送去药物和医疗器具。
我想起曾经新冠疫情期间看过的新闻,因为家人携带病毒,然后被强制隔离;或者因害怕被传染,而不顾家人的病情。
这些也是选择,主要看你内心在乎的是什么。
五
巴菲特曾说:
为了赚他们并未拥有也不需要的钱,他们拿自己已经拥有并确实需要的东西去冒险了。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争取并不重要的东西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
这也是一种选择。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去想想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是我们所放弃的东西重要,还是我们意图换来的东西更重要?
你好,我是锋言冷语。
前安防、环境监测行业开发经理、产品经理。现创业者,给客户提供环境在线监测和物联网产品及解决方案。
业余时间主要用于投资、运动、阅读和写作。
如果对本人业务或文字感兴趣,同频可链接我。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