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共读《投资研习录》

文摘   2024-12-22 08:28   江西  

缘起


十月份的时候,西部大哥组织的「日拱一卒」交流群里有朋友提议是否可以共读《投资研习录》。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新的共读群群主由「金凤」担任。很快,对应的规则也出来了。


周一到周六,由两名轮值主持人每天组织群友共读10页书的内容,时间定在:晚上8:30-10:00。可以是读书感悟,也可以是读书疑问,或者就共读的内容延展自己的投资体验。当然,如果是抛出自己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里面的朋友也都积极地给出回应。读完后,主持人会将有价值的讨论内容整理到腾讯文档中,方便大家查阅。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则可以走得很远。


从八月桂花飘香,到现在十二月寒风凛冽,共读群的氛围始终热情洋溢。基本上,每天都是到了规定的时间,由主持人“敲黑板”,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当天的共读和讨论。


古人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一群人似乎都是这种欣然忘食的状态。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投资研习录》的共读也即将进入尾声。在感谢群主、各位主持人的同时,也想简单记录下这次非同凡响的旅程。


行万里者,始于足下


70多个读书日,每天读10页书,700多页的书也快读完了。


正像之前一次,有人问巴菲特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举起一叠文件说:「每天像这样阅读。这就是知识的运作方式——就像复利的积累一样。你们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能坚持做到的人不会很多。」


也像《投资研习录》的诞生过程,大约一年的时间,三百多篇长短不一的“摸摸贴”,从一开始寥寥数人参与,到最后每天过千人参与讨论。


自我完善是自我投资的最终形式。这需要投入时间、金钱、专注和艰苦的努力,并且不会在当时就获得回报,而是很有可能在遥远的将来才能看到成果。


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出这样的投入,因为他们渴望即时的满足和近在眼前的结果。


无论是阅读还是投资都是如此,巴菲特说:「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大量阅读」、「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阅读《投资研习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书中,老唐以年份为顺序,阐述了1957年至1999年巴菲特致股东信自己的理解,除解读精华部分外,也带着读者了解了一个动态的巴菲特。


从一个人的合伙基金到伯克希尔帝国大厦,从“烟蒂股投资”到“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半个世纪的历程,我们见证了发生在巴菲特身上的诸多奇迹。而老唐则以最直白的语言,以其优秀的“中翻中”能力,以其将近10年的实盘经历,在投资这条永无止境的路上,摆放上一些经他实践证明有用和有效的路标。


所谓的投资之道,生活之道,皆都如此。行万里者,始于足下。


思想碰撞,独立思考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巴菲特说:「你应该选择与比你优秀的人为伍。当你与这些人为伍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在变优秀的路上了。」


芒格在2010年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中说:「即使是爱因斯坦那么聪明的科学家,也是需要和别人交流的。在与朋友的思想碰撞中,爱因斯坦得到了很多启发。」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切磋过程中,更容易取得共同进步。


老唐的《投资研习录》,其诞生过程前面已概述,书中几百位书房朋友的讨论、延展阅读、追问、答疑,也是非常精彩的部分。这是一个正在实践价值投资的群体,他们遇到的困惑、日常的思考等,都随着讨论和碰撞,实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老唐说:「思考、码字和聊天,对我而言已经是一种浸入骨髓的顽疾,很难彻底戒掉。不在这里聊,就会在那里聊,不以这种方式码,就会以那种方式码。」


在他的影响下,已经有各种财报阅读群、日常阅读群、以及类似当下的“共读群”。我们的计划是读完《投资研习录》,再读老唐的其他书籍或者群友沟通一致后选定的一本书。


这种思想的碰撞,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会带来更多的正循环。知识的复利让人越老越有用,财富的复利让人越老越有尊严。


如果说思想的碰撞带来的是视角多样性、知识的增长和个人的成长,但最终的目标一定是独立思考。


毕竟投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对风险的定义和容忍程度也不一样。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


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我们将信仰建立在「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其生命周期内全部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这一基础上(虽然它几乎不可能被精确计算),多加任何不需要的变量,都在违背我们所相信的理念。


所以,价值投资要求我们对企业的内在价值要有认真的思考。虽然我们很多人还处于“抄作业”的阶段,但《投资研习录》中的内容和讨论,就是告诉我们:为未来计,越早开始独立判断,越能让错误和教训发生在资本金较小、未来改错时间越长的时间段里。


好问连连,精彩不断


有时候,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好的问题让我们深入思考,搞清楚了过程,有时候目的地是顺理成章。


《投资研习录》中,已经有很多书房的朋友提出了各种问题,老唐都结合当时的历史给出了精彩的回复。如果你在阅读巴菲特致股东信原文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我猜想大部分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在共读中,也有一群朋友经讨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大概记录了以下几类,供参考。


#如何理解投资就是比较?


老唐说:股权是一种特殊的债券,债券同样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股权,投资就是比较它们未来能够产生的自由现金,是永远选择将财富放置在收益率和确定性综合性价比更高的资产上面。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all cash is equal”,股权、债券以及现金,其实都是同一类投资品。


想明白了这一点,作为投资者,自然就不会在严重高估(比如收益率低至1%甚至更低)的时候去追热点概念,也就不会在严重低估的时候担心股价继续暴跌(收益率继续飙升)怎么办。


从“投资就是比较”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企业是否应该分红?


那答案也是显而易见,企业是否应该分红也需要去进行比较,比较公司再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是否明显高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这就是巴菲特“一美元原则“的逻辑,企业留存的每一美元,能否创造出更高的收益。


#如何面对股市波动?


如果理解了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那接下来想要在股市里轻松赚钱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如何面对波动这个天下第一难。企业分析是其次;估值是其次;有没有现金在手,影响更是近于零。


我们先来看书中老唐汇总的几个巴菲特投资案例。


通用食品:1985年伯克希尔出售通用食品股票,给伯克希尔带来了3.38亿美元的收入。但在这支股票上,其实前四年巴菲特一直在追加投资(补仓或追买),但一直是被套牢的状态,到第四年末才小赚,第五年末总体也就赚了不到40%。坚守到1985年通用食品被收购时,才终于大赚。不计期间分红,也实现了1变3.6。


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被巴菲特称作“死了都不卖”,巴菲特买入之后,华盛顿邮报大约又跌了30%,直到1976年(买入四年之后),这笔投资才开始赚钱,最后给巴菲特的收益超过160倍。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期主义报偿,2.5折买入之后,股价继续暴跌至2折,但最终获取了上百倍的回报。


布法罗晚报:1977年,巴菲特买下《布法罗晚报》的时候,这家企业正处于和《布法罗信报》的恶性竞争中。当时,巴菲特耗资325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企业,在转年的1978年,《布法罗晚报》就巨亏291万美元,且连续亏损6年,累计亏损额近1500万美元。直到熬死了竞争对手信报后,布法罗晚报1983年大赚1935万美元,一举将巴菲特收购以来的全部亏损赚了回来,并从此变身成为一台大功率的印钞机。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买入的企业有很多都经历过“过山车”。他在1997年的致股东信中用一个完整的章节分享了对股市波动的看法。老唐也用自己实践的经验,给我们验证了这个过程。群里西部大哥做了一个总结,我觉得特别好。


①股价下跌,会让长期买家获得更多的公司股权,从而能够更多的分享公司发展成果(这是从股权思维的角度,当然也会收获更多市值上涨的收益);


②股价下跌,带来的只是我们账面价值的缩水(市场思维),但是却可能带给我们股权价值的增长,是公司未来源源不断现金流的增长(股权思维);


③即便是自己已经买够了仓位,优秀公司的下跌会让自己有更多的仓位空间来再次买入;


④如果下跌后自己已经没有后续买入资金,维护股东利益的管理层会进行回购,这同样可以增加我们的股权比例;


⑤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够知道我们该做什么:确定这是否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三大前提、未来现金流情况)、管理层是否具有股东思维。这些才是我们享受下跌好处的基础;


⑥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不会对市场再有什么企图心了,盼涨盼跌无用,涨涨跌跌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些是否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需要做到就是:学习、提高、享受生活;


⑦明白了这些,价值投资的整套体系就只剩这判断企业这一个未知数,而这可能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地方;


⑧明白了这些,我们自然就会以长期视角看待投资、分析企业;


⑨我们构筑买卖体系,就需要在买入前判断这些因素,并定期进行跟踪、比较、决策;


⑩懂了这个,心里会彻底坦然。整个投资旅途,就剩一件事:瞅地,瞅地,瞅地。除了操心你的“地”是不是优质地块,有没有变质,其他的根本不需要你操心。只要你的投资资金短期内(至少三五年)没有紧急需求,你的命运只能在赚、大赚、暴赚、赚到忍无可忍几种结局里被迫选一样,没有其他选择。就这么“惨”!(就是这么美好的生活)。


#如何计算内在价值?


在1994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介绍了内在价值的定义:在企业剩余生命周期内全部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数值,不同的人计算的结果也不同。但内在价值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评估目标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时“唯一”合乎逻辑的方法。


老唐总结说:(1)历史投入形成账面价值,未来产出构成内在价值;(2)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可能天差地别,投资要关注的是内在价值。


关于企业的内在价值,到底该如何理解?以及如何纳入我们的投资体系?


①内在价值是企业剩余生命周期内全部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其重点是:“股权代表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企业今天账面上拥有多少资产,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企业靠什么赚钱,今后能够赚到多少钱,其中多少钱可以拿来供股东 分配。投资者思考的重心是从“现在拥有”转向“未来盈利”。


正因为“投资是企业当前市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比较,而内在价值取决于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所以,这与这家企业过去涨了多少倍以及其他人在这只股票上已经赚了多少钱,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知道这一点,或许有助于某些朋友克服内心的恐高症。”

基于此理解,由此引申出的问题“如何解决成本心魔?”,也就不攻自破。

②理解了“内在价值”的概念,就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内在价值增长的源泉其实在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否可以在未来若年年,持续给企业源源不断的自由现金流。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如果说根据财报来进行估值是一种战术活动,那么理解公司商业模式、经营特点则是一种战略活动,理解生意要优于会计报表计算,这也是巴菲特所说的“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③内在价值的两个因素:自由现金流和折现。


自由现金流无法直接从财报中获得,需要我们理解公司的前提下估算出来,可以不用那么精确,但也不能错得离谱。


折现是一个常见的金融概念,如果确定的年收益率为10% ,那么一年后的110万元和今天的100万元等价,两年后的121万元和前两者等价,依此类推。


长期而言,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了股价走势,但是短期则完全没有相关性。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长期视角去看待投资。


但是,短期股价大幅偏离企业内在价值,也将为我们提供利用市场先生的良好机会。两者的不一致,也给我们提供了双重价值:

一是容忍和抵消我们对内在价值的认识偏差,即便我们对内在价值的估计有偏差,市场依然有机会抵消这种错误;

二是提供比企业内在价值成长速度更高的获利机会,增厚我们的收益。只不过,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利用市场,而基础依然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认识。

⑤巴菲特说内在价值是相对模糊的,很难有一个精确的计算值。在老唐的投资体系中,内在价值(也就是估值)是一个区间,利用他的“快速估值法”可以对企业价值做出明显高估或明显低估的判断,而不是妄图去计算企业未来的股价。


⑥在“估值就是比较”(all cash is equal)的前提下,每个人对内在价值的计算都可能不同,符合自己的投资体系即可。


长期视角,日拱一卒

从长期甚至是永恒的视角,我们需要忘记将资产变成现金的需求(以供自用或家庭消费),以这笔钱永远只是用来投资增值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虽然永恒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是做不到的,但至少要保证这笔资金不会在短期内被迫因某种原因必须变成现金。经验上说,这期限至少要有三到五年,才可以避免我们被迫在股价严重低于企业内在价值时,用股票去换现金。


一旦以这种长期或者永恒的视角去看待投资,关注短期股价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并不需要抓住某个间不容发的关键时刻,将投资品变成现金退出股市。


即便我们卖掉了某投资品,依然需要买入其他投资品,所以它依然只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不断在目标资产中权衡哪种资产收益率较高的过程。投资者只是在“遇到”一种投资品明显高估、收益率明显偏低的情况时,换入另一种收益率较高的资产。


有了这个长期的视角,那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聚焦于所投企业的跟踪和分析,或者去挖掘自己能力圈范围内新的投资企业。


这也需要长期的、耐心、日复一日地投入。老唐说:分析企业,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者和难者中间那条路,路名叫作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内心热爱,可抵岁月

在1985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乐观地说:伯克希尔未来能够保持比其他美国企业更强的获利能力。


因为他们有几个优势:(1)不必担心季度或年度数据,只用专注于任何能够最大化提升企业长期价值的事;(2)可以将业务扩展到任何领域,完全不受经验、观念和组织形式的限制;(3)他和芒格热爱自己的工作。


这提醒我们:要想超越平均水平,那就必须着眼长远、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热爱这项事业。


威廉·奥斯勒爵士说过:“无论是做哪一行,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都是爱上这行。”没有强烈的兴趣,不可能走向成功。


因为热爱,可以关山飞跃;因为热爱,可以让人保持专注、持续学习。


老唐说:投资这行有个特点,学无止境。

你我只要有这个意愿,永远有书可以读,永远有企业可以去分析和挖掘。而且每一份付出,都会清晰明显地用金钱给你反馈,就像游戏积分那么刺激。
而且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复利陪伴财富的复利共同成长,让人越老越有用,越老越受尊敬,越老进步速度越快。

结语:不仅仅是投资

《投资研习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讨论投资之道的书。这本书也体现了老唐这么多年行走网络、依然被这么多人尊敬的价值观、人生观之路。


巴菲特、芒格取得成功,老唐取得成功,仅仅是因为投资功底吗?投资、做人也许是一脉相承。


巴菲特在关闭合伙基金时,虽然自己很想要股权,但他优先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真诚是一种习惯;在伯克希尔纺织业回报不佳时,却仍然不愿将其转手卖掉或者关门清算,证明了做好人不吃亏;伯克希尔子公司“七圣徒加一”,以及很多企业即使低价也想卖给巴菲特,证明他们看重的是巴菲特的为人和价值观。


老唐说:生活第一,投资第二;


只和自己喜欢并尊敬的人打交道,想拥有这样的伙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配得上这样的伙伴;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去想想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是我们所放弃的东西重要,还是我们意图换来的东西更重要?


你今日的体面行动,总会在人生旅途中的某个时刻,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你;


投资,不仅仅教会我们要赚钱;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锋言冷语
读书与写字,产品与跑步,投资与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