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自古以来便以礼仪之邦著称,按典籍记载的说法就是:历下人“敦厚、阔达,多大节”(元代程元《遂闲堂记》)、“习尚敦厚,俗皆务本”(《大明一统志》)。“敦厚”“阔达”好理解,所谓“大节”就是节操高尚,讲究礼数、遵从礼道;“务本”,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说白了,就是历下人都是谦谦君子,“能正其身”(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下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府学、县学、贡院以及省、府、县三级治所所在地。历下民风、民俗、民礼两千多年来深受孔孟儒家学说的影响,对人才教育十分重视,再加上它又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地理位置的优越也为当地民众“多大节”“正其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谓“人才之产,盖钟山川之秀,而其成也,则又恒由于君子风声气习之所养也”(明代刘珝《贡院记》)。
礼数也好,礼道也罢,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讲求生活中的礼节。小至吃饭、喝茶、饮酒,大至求学、结婚、生子、宴宾,漫长的人生路上,时时讲礼数,处处有礼道。乾隆《历城县志》就曾讲道:“历(下)俗,总角(少儿时期)、弱冠(成人之时),皆从其便。”“乡饮,举以岁正月望、十月朔,宾主介俱隅坐,相向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读律。”“射礼,设圃于学,耦各以齿(按年龄大小分为两人一组),中的(射中靶心)者饮三爵(盛酒器皿),中采(射中彩靶)者饮二爵。负者,阶下取觯(zhì,酒器)立饮。射毕,各作揖而退。”
由上可见,历下嘉礼代表了自古以来历下文化的主体内容,它的每一项礼节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礼记·冠义》言:“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历下之嘉礼,也就是历下人的礼数,大致可分为祈子、胎教、出生、命名、成人、结婚、饮食、宴宾、尊老、妇容、开业、纳客、礼器、各类庆典,等等,不一而足。可见,历下嘉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的形式,更是溶于人们血脉中的一种文化基因。记得早年间的一个故事,有西洋人翻译中国的《礼记》,用Rite(仪式)一词来翻译“礼”,结果惹怒了中国一位学贯东西、精通七八国语言偏偏又“穿旧马褂、破长袍、戴瓜皮小帽、编一条久不梳理的小辫子”的怪杰辜鸿铭。他勃然大怒,呵斥洋人不懂装懂,说“礼”怎么能是Rite呢,“礼”是Art(艺术)!
历下处处皆嘉礼。限于篇幅,只能择其一毛,简要述之。
祈子礼:婚后妇女经年不孕,由婆婆或姑姨等长辈陪同,到娘娘庙磕头烧香、祈祷布施后,从神座上偷偷拿一个小泥娃娃,用红绳绕颈后揣在怀中,口中念念有词,回家后藏于卧室。凑巧生个孩子,就要到庙中还愿,磕头布施之外,还要再买几个泥娃娃放在神座上,供后来者拴去。历下黑虎泉畔原有一座张仙庙,祈子礼多在此庙举行。张仙庙的庑殿顶主殿,直接陈设于半边街街面上,没有山门和前院,拱形门额上有“张仙庙”匾额一方,内中主奉张仙。张仙乃送子和保佑小儿之神,崖下有一“胤嗣泉”,泉名即由张仙庙而来。也有人去千佛山、马鞍山、泰山等,在松柏等树木上拴系一红布条,亦谓“拴娃娃”。
满月礼:妇女分娩后一个月是谓之“满月”。满月是新生儿可以和外界接触的第一天,也是产妇完成“坐月子”过程的第一天。是日,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多送些宝宝服、长命锁等物;也有随钱者,以红纸包装,上写“长命百岁”等吉祥语。主家则在这一天摆宴招待客人。
满月礼:孩子过周岁生日那天,父母亲友将各式文具、玩具、生活用具陈列于桌,任由孩子随意抓取。俗信认为,孩子抓取之物和他的品性、前途有关。譬如,抓取笔墨者,将来是读书人;抓取钱币者,主富裕;抓棍者,主长大后无饭吃等等。抓周习俗,起源于北齐时代。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红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岁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chèn,预兆),谓之拈周试睟(suì,眼睛清明)。”
婚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谓之纳采;问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以占卜吉凶谓之问名;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谓之纳吉;男家给女家送聘礼谓之纳徵;男家择定婚期,备彩礼告女家,求其同意谓之请期;新郎至女家迎娶新娘谓之亲迎。道光《济南府志·风俗》:“缔姻之始,媒妁往来,以柬帖通姓名。及婚,纳采、请期、送妆奁……”
聘礼:旧时,男女之间订婚基本都已茶为聘礼。订婚的各个阶段也都以茶来命名。如,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定茶或者受茶;婚礼时要举行“三道茶”仪式,同房时叫合茶等。随着茶聘的普及,民间生活中,人们又给茶和爱情赋予了忠贞纯洁的含义。清代郑板桥在一首竹枝词中,就描写了以茶象征纯真爱情的民间习俗:“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一个纯情的少女,大胆邀请心爱的小伙子到她家来吃茶(谈恋爱),既一语双关,活泼可爱,又饱含深情。
寿礼:一般指50岁以上,逢十称大寿,如“50大寿”“60十大寿”“70大寿”“80大寿”等。做寿者特定的年龄还有特定的称呼,如60岁寿辰叫“花甲寿”,70岁寿仪叫“古稀寿”,还有“庆八十”寿仪等;男寿称为“椿寿”,女寿叫做“萱寿”;父母同庚而做寿者,谓之“双庆”寿。这种大寿并非真正指逢十整数,而是指逢九的周岁数,因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人们为讨吉利,形成了“过九不过十”的习俗。亲朋好友届时准备寿礼前往,俗称“拜寿”,中午或晚上主人大摆寿宴,宾客同饮。
迎春礼:立春日,历下民间有“打春牛”之俗。道光《济南府志》:“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鞭春活动开始,仪吏手执五彩春杖,鞭打泥塑或纸扎的春牛,并念念有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打毕,将春牛打破,这时预先装在牛肚里的柿饼纷纷落地,人们一哄而上纷纷抢食,以图吉利;被击破的碎土或牛纸,也被一抢而空,俗信认为,将牛土或牛纸用来涂灶、涂墙等,可以趋吉避凶,带来好运。打春日,女性会用彩色碎布头缝制“春鸡”、“春娃娃”等小玩具,给孩子作为节日礼物。
重阳礼:九月初九,也称“重九”,因《易经》以九为阳数,故名。此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花糕等礼俗。《济南快览》:“重阳节,登千佛山以临高,归饮茱萸酒。”《济南大观》:“季秋月九日,作菊糕,登高。是日济南市各界人士邀友聚饮千佛山,车水马龙,途为之塞,并有山轿可乘登顶。”
交际礼:过去,人们相见时,一般双手叠抱胸前致意,谓之作揖。作揖时双手相叠抱拳举胸前轻轻晃动,身略前躬,表示问候、致谢、讨教、祝福。叠抱之手上下大幅划动谓之“长揖”,屈身行之谓之“打躬”,多平辈间行之。旧时分为“吉拜”“凶拜”。吉拜男子尚左(即抱拳时左手压右手,并拱手于左胸前),女子尚右;凶拜反之。
宴宾礼:古时室内座次以向东为最尊,即坐西面东;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顺序按资排辈,长幼有别。旧时宴席多为方桌,一般每席八人,须待上座者入席后,余者方可落座。后有圆桌席,多以面对厅门者为主陪,其右首为主宾(主客),左首为副主宾;主陪正对座为副陪,其右为三宾,左为四宾。余者可按主、宾顺序随意落座,但主宾右侧的座位一般是资历较浅或年龄最小的主办方人员陪座。
民间茶礼:历下人最重“客来敬茶”。客人来了,一杯清茶、一份至诚。端给客人的茶,不能倒得太满或太少,七成满最为适宜,故历下百姓有“茶七饭八酒满杯”的说法,意思是说,只有给客人敬酒时要把酒倒满以示诚意外,给客人倒茶、盛饭时都不要太满,以免给客人造成不便和尴尬。主人敬茶或满茶时,客人需用右手五指并拢作一礼让姿势,以示谢意。后来,这一习俗还演变为主人斟茶时,客人需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在桌面点几下。据说这一礼俗来自乾隆微服私访上街喝茶的一个故事。私访路上,有一次在街头茶馆喝茶,乾隆一高兴端起茶壶就给臣仆斟茶。臣仆吓得不知所措,又怕暴露身份不敢下跪叩头谢恩。只好用两个手指曲成双腿跪姿,在桌面上完成了跪拜,以示感激皇恩。
祭孔礼:每年孔子生日时,官方在府学、县学举行的盛大祭孔礼。祭孔仪式有着极其繁杂的规制与程式,其详细内容,见清康熙《济南府志·建置二·学校》。
…………
而今,“嘉礼”“点茶”等礼俗项目已被列入历下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选自《历下文化概览·非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