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昌盛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当然,宋代的济南也十分繁荣。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齐州赋税最多”,赋税多说明当地经济发达。但由于疏于治理,曾巩初到济南时,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状况并不太好:“齐故为文学之国,然亦以朋比夸诈见于习俗。今其地富饶,而介于河岱之间,故又多狱讼,而豪猾群党亦往往喜相攻剽贼杀,于时号难治。”(曾巩《齐州杂诗序》)
曾巩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州本是文化昌盛地区,然而也有以结成团伙进行欺诈的现象,并相沿成俗。济南土地富饶,夹在黄河泰山之间,所以又多诉讼官司,而豪强结党之人也往往喜欢互相攻击、劫夺、残杀,所以当时属于难以治理的地方。
为了改善辖区的治安环境,曾巩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
齐州济阳县曲堤(今济南市济阳区曲堤镇)有一个周姓的大户人家,以资产雄厚称霸一方。他的儿子周高自恃财势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奸污妇女,无恶不作,致使当地百姓民不聊生。但周家势力大,且“力能动权贵”,与一些地方官员沆瀣一气,历任州县官员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新官上任三把火。
曾巩到任后,“无忘夙夜,勉尽疲驽”(曾巩《《元丰类稿·卷二十七·齐州谢到任表》》)刚到任的曾巩哪能容忍周高一伙为害乡里:“为人害者不去,则吾人不宁”(《元丰类稿·行状》)。曾巩出手不凡,搜集证据后直接拿齐州首霸开刀,依法惩处了作恶多端的周高。
此举在当时轰动极大,此后“豪宗大姓殓手莫敢动”。由此,也让曾巩在齐州百姓中赢得了盛誉。
当时,在齐州历城和章丘交界一带,一些土豪结成团伙,号称“霸王社”。他们杀人越货,横行乡里,当地百姓对他们敢怒不敢言。得知线索后,曾巩派兵一举捣毁这一犯罪团伙,将31名首犯判刑,发配边疆,“余党皆溃”。
要长治久安,还得有一套长效机制。
为巩固治安成果,曾巩将当地百姓编为保伍,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外来人员出入,并采取明赏、夜巡等措施,规定“察居人行旅出入经宿皆籍记,有盗则鸣鼓相援”;又明确悬赏,一旦发现盗贼则及时抓捕,并进行示众。“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这个叫葛友的盗贼主动向官府自首,并揭发了同党的罪行,曾巩遂免其罪,并给予他“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徇诸郡中”。很多盗贼听说这件事后,只好纷纷投案自首。
通过半年的整治,齐州这个地方终于安定了下来。出现了“奸寇屏迹,民外户不闭,道至不拾遗,狱以屡空”(《元丰类稿·附录·墓志》)、“市无攫金,室无冗坏,委货于途,犬不夜吠”(《元丰类稿·神道碑》)的良好社会局面。
(节选自《千秋醇儒曾巩》(繁体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