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闲情:名胜为何多八景

文摘   2025-01-18 06:08   山东  

八景之说,源于我国宋代,已有千年历史。

“八景”一词最初是一个道教概念,指人的眼、 耳、鼻、口、舌等主要器官,《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曰:“八景,八门者,身中所具之门户,为神气之所出入。”另指八个最佳行道受仙时间里的气色景象。自宋代以降,流行的关于“八景”词条的解释是:多用四言句列称名胜之地其景物为八景(见《辞源》1979年修订本)。本中所提八景,均为后者概念。

关于八景现象的产生,目前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宋迪的“潇湘八景图”说,《辞源》持此观点;二是李营丘画八景图说;三是苏轼“虔州八境图”为八景起源说。从史学记载考究,宋迪说、李营丘说大约为南宋年间,所谓八景是一方地域中八个地方多维景观的组合。苏轼说记载见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苏东坡依照当时赣州知军孔宗翰送来的《南康八境图》题诗《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指的是从八个角度观察到的意境、风景是从一个点上(赣州八景台)看八景,赣州八景台建于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其名意即站在台上可见八处不同的景观。因此,可以认为苏轼说的年代不会晚于仁宗年间,时代最早。

(潇湘八景图)

八景文化起源三说中,最为人们推崇和认同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是宋迪说。南宋时有个著名画家,名叫宋迪(1016—1080),他非常擅长画平山远水。有一次,他将湖南长沙的名胜画成八幅条屏,取名“潇湘八景”八幅画分别命名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岗、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和渔村夕照。当时许多文人墨客见到此画后无不倾倒折服,纷纷称赞该画“集春夏秋冬之节,晨午昏夜之时,晴雨雪烟之候,潇湘景色,尽入画中”。大画家米芾特地为该画撰写序文,赞誉为妙绝之笔。有人还集资筹款在长沙修建八景台,将“潇湘八景”陈列其上。宁宗皇帝赵扩闻听后亲自为“潇湘八景”逐景题诗,于是朝野轰动,各地各县群起效之;“八景”遂蔚成风尚,“燕京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长安八景”相继问世,其他各地的八景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到金元时期,已是“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无不有八景”。八景文化遂历元、明、清各代以至现今而不衰。

八景,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历史遗迹、地方风光、奇闻轶事、神话传说。各地的八景名称都很文雅整饬,且富有诗情画意,是当地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感情的具体体现。

这些特点无不蕴含于肇端于元代的“济南八景”之中。

——选自张继平著《八景》一书,2024年6月新华出版社第一版


别说学堂
别说,非常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