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自古以来,就为“书山曲海”之盛地。济南开埠以后,以山东大鼓为代表的济南说唱艺术,得以更大发展,走向巅峰时期。除在济南外,山东大鼓等艺术形式还走出了山东,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等地以及徐州、上海、南京、武汉,乃至京津、东北地区都是山东大鼓的重要活动地区。与此同时,各地各曲种也纷纷涌进济南,济南原有的演艺形态得以广泛传承,又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演变出更多新的艺术形式,济南说唱艺术在“曲山艺海”的肥沃土壤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与北京、天津同称为中国曲艺的“三大码头”。
1910年代初,济南的山东大鼓演员不下四五十人。他们的演唱内容,除大量增加了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新唱段,以适应城市上层社会的需要外,依然保留了许多传统唱段,如《老残游记》中提到的“黑驴段”。这段鼓书生动描述了一个新女婿送新媳妇骑黑驴回娘家的一路情形,生活气息浓烈,极富情趣。整个段子韵脚全部儿化处理,赶板夺字、大段贯口是这个段子的表现特色。《老残游记》在描述白妞唱这个段子时也称:“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其妙处,在说的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她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
1914年,著名教育学者黄炎培曾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到济南盘桓了10多天。9月17日晨六时黄炎培乘北上的津浦车抵达济南,下车后购叶春墀编著的《济南指南》一册,然后步行至趵突泉,参观了山东通俗图书馆。在日记中他记录了当时在趵突泉畔所见说大鼓书的情形:“环西城而南,到吕祖庙,游人杂沓。庙后有泉,所谓趵突泉是也。池心有三泉眼,水腾涌如沸,高可盈尺。临水设茶座,售杂货。每茶肆皆有抹粉缠足之女子说书,节以鼓板,名曰说鼓书。望衡对宇,声相应也。”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2集):山东、直隶》,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0世纪20年代相声传入济南。1920年天津相声艺人李德鍚(艺名万人迷)来济在趵突泉望鹤亭首演。当时在济南较有名气的相声前辈,是撂地于大观园的天津相声艺人来福如;来福如长女来小如是济南最早的女相声艺人,也是全国最早的女相声艺人之一。1924年,天津常连安、常宝堃(小蘑菇)等也来济在新市场撂地演出。进入30年代,“青莲阁”成为热火的曲艺演出场所,外地曲艺名家纷纷来济南献艺。有京津名家罗荣寿、赵连生、李寿增、王常友、高德光、高德明、刘宝瑞、郭全宝等。1943年9月,由孙少林等人在大观园创办“晨光茶社”。当时晨光的演员主要有:孙少林、罗荣寿、高德光、王凤山、赵连生、李寿增、赵兰亭、刘广文、高桂清、高少亭、袁佩楼、冯立章、冯立铎、黄景利、于俊波、连笑琨、张春奎、马金良、李伯祥、孙少臣、赵文启、赵振铎等。这其中好多人都成了日后中国曲坛上的知名大家。京津相声艺人不断来济献艺,给济南民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也极大地促进了济南相声艺术事业快速发展。
济南的茶馆、戏园,多集中于城西繁华热闹的商埠区,如新市场、大观园、劝业场以及趵突泉等处。据民国三年(1914)出版的《济南指南》一书介绍,当时在济南城里就有正中楼、大舞台、雅观楼、明湖居、鹊华居、富贵茶园、闻善茶园等演出场所;趵突泉一带有四面亭、望鹤亭、观澜亭三个茶社,是上层人士品茗赏曲之处;趵突泉东北角则是说书的布棚。而在商埠地区,则有庆商茶园、兴华茶园(今北洋大戏院前身,1919年改为上舞台)、俱乐部等演出场所。到1921年前后,仅新市场内就有戏院剧场4处,茶园茶社茶棚多达20余家。到20世纪30年代,济南已是“游艺剧场林立,无论南北伶工,无不争先恐后莅临此间,以献歌艺焉。因之,嗜爱剧学善歌之士,信口皮黄以自娱者,尤为他埠所不及。”正式演出场所先后开业达30多家。这些演出场所大都集中在“一里方圆”和两大商场一带。“一里方圆”指的是南北经一路至经四路、东西纬三路至纬六路一带。如咏仙茶园、新舞台、中央戏院等都在这一带;两大商场指的是新市场和大观园,如新市场有民乐戏园、风顺茶园、风裕茶园、商乐舞台、天庆大戏院、青莲阁等,大观园有第一剧场、第三剧场、新新舞台、共和厅(原名四面厅茶社)等。另外,西市场还有同乐戏园和玉生戏园,萃卖场有聆音戏院,劝业场有庆升戏院,东安市场有东安戏院,游艺场有进德会京剧场,等等。
至于专供曲艺杂耍“撂地”演出的“杂八地”场所,更是难以胜数。如,1905年以后,济南在南岗子一带开辟了“新市场”,根据当时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增的实际情况,在此地兴建了许多曲艺演出场所。市场东部有金声茶园,王云卿、王云宝等在内演唱京韵大鼓;广瑜茶园内有时振邦等常年演唱山东大鼓。天庆剧院两侧有阎教言的书棚,演唱山东大鼓和山东落子。市场西部有一溜小书棚,演唱有张凤辉、张凤池、王三妮的扬琴,苟春盛的山东落子,杨凤山的“武老二”,崔金林、杨凤岐、吴氏兄弟的相声,杜春田的京落子以及黄春源的木板大鼓。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市场内又建起了振海书场和泰臣书场,刘泰清、傅泰臣等曲艺名家在内演唱西河大鼓。
北洋大戏院始建于济南开埠以后,最初名叫“兴华茶园”,1919年改称“上舞台”,1934年始称“北洋大戏院”。济南解放以后改为“实验剧场”,1954年重建后称“人民剧场”,1992年复称“北洋大戏院”。民国初年,名伶林颦卿曾是这里的台柱子。她演出时“座客常满”,一时名噪济南,时人竹苞曾写竹枝词赞道:“西关商埠舞台新,群道颦卿善笑颦。赢得满园人注目,不辞辛苦夜来频。”(1917年8月15日《时报》)
(王青 摄)
著名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高庆奎、奚啸伯、白玉霜等,都曾来此献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票价较高,该院上座率不是很高。但由于倡导“男女合演”,并经常请一些“色艺”双绝的演员来演出,所以也“渐有可观”。民国时人范烟桥曾在1926年来济南帮助《新鲁日报》打理副刊编务工作。他在1927年撰写了《历下烟云录》,记载了当时“上舞台”的演出情况:“上舞台卖座虽平平,而堂会则月必数回,故唱大轴者与略有色艺者,所入亦不恶。最近赵少云唱须生,颇能叫座,微病在杂,学谭学汪,虽各得形似,究非专工可以驰名。年仅十五,貌亦娟好。有妹十三,更依人如小鸟,东方亮,东记明,姊妹已为过去之人物,惟妙惟肖娄琴芒有后来居上之势。”年仅15岁的姑娘赵少云和她13岁的妹妹竟能在上舞台技压群芳,受到济南观众的追捧(“颇能叫座”),只可惜姊妹俩风云一时,逐渐为后起之秀娄琴芒所取代。
说唱、戏曲艺术的繁荣,给济南民众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式的变化。印行于1936年的《济南》一书曾经记录了济南人那时的夜生活状况:在商埠一带,一入夜,“附近一带游戏场内的锣鼓声和卖唱声,一片一片的传出来,直要到午夜方才停息,把一群疲惫的观众从各个游戏场的大门口吐了出来。午夜以后,市街才算静寂下来。”1937年7月20日出版的《申报》,也曾经以《济南一平民娱乐场 大观园暮晚的动态》为题,直接记载了济南平民的夜生活:“每到暮晚,有千百的男男女女来此闲逛,大观园立即活跃起来,直到深夜十二时许,才渐渐沉寂了。”“在这里有贵族化绅士阶级的娱乐场——共和厅鼓书场。共和厅鼓书场就在大观园的北门内。夏日在厅后扎了高的天棚,南花墙下,扎着彩台,前面摆着百十张小茶桌。白桌布、藤椅子,布置倒也清雅,济南鼓界皇后鹿巧玲和许多鼓姬们,每晚来鬻歌。连票钱和茶资,每人约在半元上下。”“平民娱乐场所便是说书棚了,大观园北门外,东北角落有两个小说书棚,几条板凳围成正方形,靠墙放着一张小条桌。桌上一盏电石灯,一把茶壶,两个茶碗和一部旧小说。说书的是个半路出家的,只是按着书本念,有时念七侠五义,有时念刘公案。听书的都是苦力,听一段回头要钱时抛一分钱。东北角落的书棚,比这个稍高级一点,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布蓬。最热闹的要算大观园东门的两家了。一个在路东的小戏院内,一个在空场内,搭了个极大的布蓬,都能容纳一二百人,他们连唱加说,都是两三个人合说。听说一晚上,也可赚两三块钱。”
那个时期,各种曲艺门类大都曾经荟萃泉城,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优秀曲艺品种,都曾以精湛的表演技艺、浓厚的地域特色享誉海内外。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业内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叫“北京拜师,天津练艺,济南踢门槛”。就是说,北京是曲艺的根据地,要学看家本领真功夫,就往京城里跑。学成后跑码头,要上天津卫长长胆气,如再能淌过济南府“曲山艺海”这片江湖深水,经受住考验,就可以踢开“门槛”,穿州过府,成名天下了。
水多的城市女人味肯定浓郁,有山的城市则男子汉气息当然充沛。济南这座城市山水兼得,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孕育的“曲山艺海”理所当然地充满了女儿妩媚和彪彪虎气的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