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到仲宫别有天(2)——故里终翁旧有名

文摘   2024-12-07 08:03   山东  

故里终翁旧有名

据《金史》记载,金代(1115—1234)济南府历城县共设置六镇,其中就有仲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镇六:盘水(宋代称龙山镇,元代称般水镇,明代复置龙山镇,今龙山街道)、中宫(今拟设县佐。镇东有锦绣川,亦名中宫河——原注)、老僧口、上洛口、王舍人、遥墙。”(《金史·地理志》)文中“中宫”即仲宫,为西汉请缨英雄终军的故里,最早名为“终翁聚”,亦称终军村,明陆釴创修《山东通志》载:“终军村,古名终翁聚即终军

明万历己卯(1579)济南名士、官至右长史(五品)的许邦才因年老多病,由城里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仲宫“斋居”,并重建了南泉寺在《重修南泉寺记》中他特地提到了仲宫:“南泉寺,在省会南四十五里中宫(指终宫古镇仲南村)之东,山阴之半。”明时,仲宫已是济南南部山区的贸易集散地:“中宫,城南五十里。南山一带,皆以此处为集场。近设神通营镇守焉。”(明刘敕《历乘》)清代称中宫庄、终公乡、终公镇,“中宫庄,(《金史》六镇之一。旧名中宫镇,在城南五十里,地沃民勤。一六、三八日集。)”(乾隆《历城县志·地域考一》),后沿称“仲宫”至为仲宫街道。

说仲宫是终军故里,得介绍一下请缨报国千古留名的英雄终军。

终军是英雄,而且是一位少年英雄,他牺牲时只有二十几岁。

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当时汉武帝广开仕途,招揽人才。 终军18岁时,便被选为博士弟子,由地方官推荐到京城长安受业。辞别仲宫的父老乡亲,历尽千辛万苦,路过函谷关时,守关官吏看他是一个年轻书生,便扔给一个制的“繻”告诉他:这是出入关门的凭证,回来时仍要交验此证。终军听后,哈哈大笑:“大丈夫志在四方,我既入关,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回来”。说罢“繻”而去。两年后,终军果然以国家使臣的身份,在出国途中又路过函谷关。他身佩陆离宝剑,手执皇帝特赐的节,骑在高头大马上,随员、向导、卫士们,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当守关的官吏认出为首的使臣就是两年前繻而去的年轻书生时,夸赞道:“这青年人,果然有出息!”

军到达长安后,颇受汉武帝器重,拜他为谒者给事中,专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这为终军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时,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盐铁实行官营专卖,严禁民间私自煮盐、冶铁。有一个名叫徐的博士,却巡视外地之际,公然和朝廷对抗,大肆鼓动胶东、鲁国等郡国煮盐、冶铁。御史大夫张汤对其违抗国家法令之行为,认为应依法处死。徐却引经据典,竭力为自己狡辩说:大夫到诸侯国去,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众,可以不请示而擅自作出决定。致使张汤一时无言答对。汉武帝便将终军召来军用铁的事实,把徐驳斥得理屈词穷,揭穿了他的险恶用心。汉武帝最后批准了终军予以治罪徐的奏折。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抵御外族侵扰,制止诸侯割据,不计个人安危,主动请求出使匈奴并陈述了自己的策略。为此,汉武帝升他为谏议大夫,出使匈奴劝降。

军的另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是出使南越。南越当时相当于今之两广一带,秦时已南海郡。秦末龙川令赵佗战乱自立为南越王,占据南海、桂林等。汉初,赵曾归附于汉,但后来又脱离汉朝,并发兵进攻长沙属县。赵死后,赵兴即位,汉武帝欲他与王太后一同入朝归顺于汉,便选择出使南越的使臣。军再次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前往,并向汉武帝奏道:“请陛下授予我一根长缨,我到了南越,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我就用长缨套着他的脖子,把他捉来!”汉武帝当即答应了他出使的请求。终军这种为国请缨的精神,为人赞赏,后来“请缨”二字成为投军报国的代名词。

终军到了南越,凭着他的豪情辩才,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南越王赵兴,答应与王太后一同入朝,臣服于汉,向朝廷进贡。南越王归顺汉朝后,汉武帝即令军等使者暂留南越镇抚。不料,历任三朝南越相的吕嘉,却坚决反对南越臣服于汉,起兵谋反,杀了南越王和王太后及使者,时值元鼎五年(前112年)。军,这位赤心报国的青年英雄,死时只有二十多岁,时人称之为终童”。

如今,军的故乡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修了终军路和终军广场,建起了书写终军故里”四个大字的纪念牌坊和汉白玉的终塑像。

由于仲宫是终军故里,古代文士们常常来此凭吊怀古。清代济南诗人朱倬有《终公镇怀古》诗云:“济南南入南川迥,聚落依微夕阳边。万壑树思奇木对,三家村说请缨贤。伏生同里还遗老,贾傅先朝亦少年。横草论功竟何补,凿空只得比张骞。”清代另一著名诗人董芸也有《终翁聚》诗,曰:“出关慷慨弃繻生,故里终翁旧有名。毕竟戈船劳汉将,少年多事请长缨。”清代文士符兆纶、王大堉、马国翰等人也都留有“凭吊终军”的诗咏,深切缅怀和歌颂了西汉终军少年请缨报国的英雄事迹。


别说学堂
别说,非常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