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唐诗宝库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二十字,意境雄浑壮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对于该诗开头两句,历来被人们视为描写夕阳西下的经典之作,这种解读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细究唐诗中的“白日”意象,无论从唐诗的语境、用词习惯、诗句背后的逻辑、地理方位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个人认为,此处的“白日”指的应是中午的太阳,“白日依山尽”意在表现山之巍峨高耸,把正午的“白日”都遮蔽了,只留下层层光晕,而“黄河入海流”则描绘了水之源远流长,大有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概。
首先,在唐诗中,“白日”一词频繁出现,且基本与正午时分的意象相关联,并非特指夕阳。例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白日”显然指的正午时分的景象;李白的“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其中“白日”也并非指落山之夕阳,而是通过“白日”来象征光明或希望。这些例子表明,“白日”在唐诗中更多地被用来指代白天的太阳,而非指夕阳。笔者通过对《全唐诗》的统计,我们发现“白日”一词出现1200余次,其中明确指代正午时分的超过800处,其余“白日”虽未明确指代中午之日,但无一例是指夕阳。
其次,从地理方位考察,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而永济正处于黄河n形的东侧末端,在此可南望巍巍中条山,东瞰滔滔之黄河。若将“白日”理解为夕阳,则与地理方位不符。正午时分,太阳位于中天,其光线被高高的中条山遮挡,正合“依山尽”之意。“依山尽”应理解为太阳被高耸的山峦遮挡而仅存光晕。这种描写不仅突出了山的高峻,还通过太阳被遮挡的景象,展现了山的雄伟。鹳雀楼前的中条山山势连绵起伏,诗人站在楼上,看到太阳被山峦遮挡,这种景象更能体现出诗人登高望远的壮阔胸怀。
再者,从时间维度分析,将“白日”理解为正午的太阳,更符合诗歌的整体意境。首联写正午时分山势之高,颔联写黄河奔流之远,颈联转写登高望远的感慨,尾联则抒发进取之志。这种时间线索的连贯性,使诗歌意境更加完整统一。从诗歌结构来看,“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形成空间上的对比:一言中条山之高,一写黄河水之长,两者相得益彰。这种对比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壮丽,若将“白日”理解为夕阳,则这种对比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三,从这句诗的逻辑来看,将“白日”理解为正午的太阳更为合理。如果“白日”是夕阳,那么夕阳西下,缓缓落下,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虽然也能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但与整首诗所展现出的雄浑壮阔、积极向上的意境并不契合。而当“白日依山尽”描绘的是正午那高悬于天空、光芒万丈的太阳,竟然被高山遮挡,渐渐隐没在山峦之后,则赋予了太阳以动态感,充分突出了山的高耸入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更能体现出山的巍峨雄伟,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这种对山之高的极致描绘,与下一句“黄河入海流”所描绘的水之长相互映衬,一静一动,一高一长,一山一水,构建出一幅气势恢宏、辽阔壮丽且有层次感的画面,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雄浑、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此外,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王之涣的创作风格来看,他擅长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宏大的场景,抒发豪迈的情感。《登鹳雀楼》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旨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将“白日”理解为夕阳,整首诗的意境就会显得过于低沉、消极,与王之涣一贯的创作风格和诗歌所传达的主旨不符。全诗一虚一实、一景一理,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通过本文的考证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两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更是对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的深刻颂扬。这种颂扬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这一新解展现了盛唐气象的新维度和诗人宏大的时空视野,与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这也提醒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不能囿于传统观点,而应深入考察词语的历史语境,还原诗歌创作的本真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把握诗歌的艺术精髓。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类似的误读还有很多,这提醒我们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考证中寻求真知,在辨析中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