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文化:且歌且舞木偶戏

文摘   2025-01-19 06:08   山东  

民国以后,济南大观园、西市场、新市场等地日趋繁华,因而吸引了大批本土或外地演员纷至沓来,这些地方已然成为曲艺杂耍集中演艺地。扎根于民间的济南木偶戏,经过历代艺人的精心培植,成为济南人新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木偶戏古代多用傀儡之称,传说源于汉代,三国时马钧所制作的木偶已能表演各种技艺。济南木偶戏大致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傀儡戏四个类别。布袋木偶也叫手托木偶,木偶形体较小,头部连在布袋上,外加饰戏装。艺人表演时,以手伸入布袋,操纵木偶动作。提线木偶起源于宋代,当时称为悬丝木偶。其木偶形体多在一尺左右,关节部分各缀以线,表演时艺人在“活动舞台”上方提线操纵木偶动作,活动自如,栩栩如生。杖头木偶的形体较大,一般在二尺上下,艺人用棍举起木偶并操控其动作。演出时,需搭一戏台,并在四周围起一人多高的帷帐,用于遮挡艺人。每个艺人不仅要操纵三根木棍,做出整冠、理髯、抖袖、亮相等戏曲表演程式动作,还要不时变换步法,走出云步、蹉步、醉步以及跑圆场等。

(木偶戏传承人刘丽在表演盘铃木偶)

济南民间流行的傀儡戏,当地人俗称“搓窟梨子”,又称“玩乌嘟嘟”,上述布袋木偶就是其中一种。“窟梨子”是古语“窟儡子”的济南话音变。《旧唐书·音乐志二》曾详细地记载说:“窟儡子,亦云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喜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北齐后主高玮经常命艺人在王公大臣们面前表演,这令木偶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出色的表演艺人“乌嘟嘟”是象声词,指的是表演傀儡戏时,用于摹拟各种人物语言的哨子发出的乌嘟乌嘟嘟的声音。这种哨子制作简单,只需两小块薄铁片,中间夹一条丝绸布片,用线裹住铁片,含在口中即刻吹奏出各种声音。

木偶戏表演时,满台的木偶披红戴绿,且歌且舞,周围的观众翘首踮足,观而赏之,沉浸在一片欢愉的气氛中,领略着古老民族文化的情致。艺人伴唱多用济南民间小调或当地琴书、鼓书等曲艺曲调。济南傀儡戏则多以一人表演,其表演难度比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有过之而无不及。已故著名剧作家田汉,曾以“一口道出千古事,双手调动百万兵”为联,高度概括出了傀儡戏艺人的精湛技艺和表演特色。


别说学堂
别说,非常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