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的文化性格有一个特点:豪爽率真。人们日常语言交流时也是坦诚相见、毫无戒备之心,无需转弯抹角,所以几乎每个音节都发成重音。底蕴丰厚的文化滋润使得济南方音具有生动多样的表现力,厚实、简练、生动、形象,是它独有的特点。这也为山东琴书尤其是北路山东琴书在济南得以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山东琴书,最早发源于清雍正年间的山东曹州地区,初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故始名“小曲子”。因扬琴为其主要伴奏乐器,俗称“唱扬琴”“打扬琴”,亦称“山东扬琴”“改良扬琴”或“文明评书”。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张凤岭、邓秀岭等到天津东马路平新书场演出,并先后到天津青年会电台及中华电台经济台演播。由此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并沿用至今。
(山东琴书传承人魏务良等在演唱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有200多支曲牌,其中上河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垛子板最为常用,称为山东琴书“六老门主曲”。山东琴书曲牌丰富多彩,适合于表现各种不同情感。如:上河调欢快抒情;汉口垛、罗江怨哀婉悲戚;叠断桥紧张急促;梅花落激烈昂扬;呀儿吆和娃娃腔欢快嬉戏等。至于凤阳歌、垛子板等更可自由运用,无不适合。山东琴书早期多为民间自娱性演出,被称为“庄稼耍”。进入济南等大城市后,为适应铺陈故事、满足观众需求的需要,逐渐演化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曲,间或穿插其他曲牌的结构形式,同时充实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书目和唱段,早期的代表曲目有《王天保下苏州》《双锁柜》《梁祝姻缘记》《打蛮船》《草帽记》等。
山东琴书于20世纪初传入济南。第一代艺人为殷田昌等人,第二代为张建岭等,第三代为邓九如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山东琴书根据演唱风格的不同,分为南路、东路、北路三路。当时在济南流布较广的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琴书。北路琴书以优美挺拔、和缓舒展、韵味绵长为主要特征,伴奏讲究和谐统一,曲牌使用较少,语言主要采用济南方音,风格上城市化特点十分突出。
邓九如(1894—1970),字承山,山东莘县观城(原属范县)人。15岁随本村孙广学唱南路扬琴。17岁时到济南在泺口黄河大坝撂地演出,因语言差别未获成功。只好在码头上扛大个谋生,并刻苦研习济南方音。民国七年(1918),邓九如出徒后,再次到济南在趵突泉三义茶园演出,这次他吸取上次教训,改用纯正的济南话说唱,成功地奠定了创造北路琴书的语言基础。同时,他又借鉴东路琴书及其他曲种的唱腔精华,并对南路琴书的唱腔加以改进,最终创造出了深受济南、鲁西北及京津地区观众喜闻乐见的北路山东琴书。邓九如演唱时,音质浑厚、柔中带刚、行腔稳健、富有感染力,形成了他独有的余音嘹亮、情感丰富、韵味淳厚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