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情纺织千灯尽

文摘   2024-12-17 05:18   山东  

俗言道:“民以食为天”,说的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吃”。其实,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其生活基本需求,“食”是排在第二位的,按我们老祖宗的排序是:衣、食、住、行。这话是位哲人说的:“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衣”排在食物之前,可以视作古人对人类自身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更是文明社会人类的自身规制。

“衣”不得不说“织”。“唧唧复唧唧”(南北朝佚名《木兰辞》),这织布机的声音来自古老的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早于“木兰当户织”时代800年前的战国晚期,这“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就在济南古城里响个不停了。1972年秋季的一次考古活动中,以麻布片和玉蚕等的出土实物证实了这一点。

1972年秋天,在地处千佛山北麓的济南柴油机厂院内,施工时无意发现了一座战国古墓。这次考古共发掘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铁器、刀币等种类齐全且富有时代特色的实物311件。其中,贴在铜鉴底部、31×31厘米的一块丝绸麻布片和形态逼真的一件玉蚕最为珍贵。这是济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济南一带的蚕桑丝织业已十分发达。难怪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不由称赞济南是一个丝绸业昌盛的地方呢?他说:第六天傍晚,抵达一个名叫济南府的城市。从前这里是一个宏伟的都市,大汉使用武力迫使它降服。这地方四周都是花园,围绕着美丽的丛林和丰茂的瓜果园,真是居住的胜地。这里丝的产量,多得出奇。在司法上,这个城市管辖着帝国的十一个城市和为数相当多的村镇。这些都是一些商业昌盛的地方,尤其是丝绸业……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丝织业,在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地区有着四千余年的历史。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已把一种野生的蚕驯化成家蚕,并开始利用蚕丝了。三千多年前,逐渐在民间形成蚕崇拜的习俗。人们养蚕主要是为了收蚕丝。蚕丝作为一种纺织纤维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包括纤细质轻,光洁柔软,耐磨、耐热、耐酸、绝缘,排湿吸汗,富有弹性等。用蚕丝能织成薄纱、丝绒、锦缎、绸绢等纺织品。“齐纨鲁缟”就是指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粗、细绢。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有载:“衣服轻细如雾,非齐纨鲁缟之比。”

“齐纨”是齐国所产一种质地略厚的名贵白绢,语出《列子·周穆王》:“衣阿锡,曳齐纨。”张湛注:“齐,名纨所出也。”“鲁缟”是古代鲁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生绢质地薄细、坚韧著称。淮南子·说山训“矢之十步贯兕sì,犀牛,皮可制甲)甲,三百步不能入鲁缟”刘文典集解史记·韩长孺传注引汉书音义曰: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为轻细,故以喻之。’”唐韩翃鲁中送从事归荥阳诗:“轻橐归时鲁薄,寒衣缝处郑绵多。”元刘壎隐居通议诗:“一炬可攻连营,强弩不穿鲁缟,优劣可得而论矣。这里的强弩不穿鲁缟”,系出自《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一语

“齐纨鲁缟”是齐、鲁两国出产的白细绢的并称,后来也泛指名贵的丝织品。这四个字连用源自唐杜甫《忆昔》“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一语。唐郑还古《博异记·岑文木》也载“衣服轻细如雾,非齐纨鲁缟之比。”元汤式《一枝花·赠美人》更是认为“齐纨鲁缟”的价值可以和著名的“蜀锦吴绫”相媲美“价重如齐纨鲁缟,名高似蜀锦吴绫。”名贵的“齐纨鲁缟”还引出了齐国和鲁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容我细细道来:

春秋时期,鲁庄公一直不服齐桓公,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桓公与管仲(就是在济南古城东北鲍山“管鲍分金”典故的那位主角)商议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想一条奇计。他请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衣。于是齐国百姓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缟于是缟的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放弃农事织起缟来。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若将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金三千金。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织缟热加了温。鲁庄公十分兴奋,认为织缟可发财,于是下令全国织缟。鲁国百姓忙于织缟,田地都荒芜了。一年过后,管仲突然下令闭关卡,不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桓公和大臣们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百姓们顿时陷入困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是为时已晚。他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管仲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鲁庄公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这则史实,成了征服敌国的一种高明智慧,对于今日纷繁世界的贸易往来和解决贸易争端也有着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那时,“齐纨鲁缟”有着“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丝和是鲁绣的主要材质,也是这项技艺在济南地区绵延至今的优势。秦汉时期,济南地区是闻名全国的丝产区,手工刺绣工艺相当普及,甚至已经出现了专于绣工的“服官”,绣业繁荣可见一斑(参见拙作《非遗》一书《鲁绣》篇)乾隆《历城县志》在谈到济南人从事的“本业”时也说道:“男则贸易,女则纺织。”(卷五“务本业”)

公元五世纪,我国的养蚕技术陆续传到了日本、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这条传播途径被后人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经贸往来的珠帘掀开。此,各国使者、商贾沿着这条通道,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及欧洲大陆广义上的丝绸之路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中国与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济南一带对善于养蚕、纺织、裁缝的妇女特别看重,称她们是“女及第”。“女及第”,宋代指北方妇女于养蚕事毕,簪花酌酒谢神。宋陶穀《清异录·人事》载:齐、鲁、燕、赵之种蚕收茧讫主蚕者簪通花银碗谢祠庙。村野指为女及第。”到清代,山东地区亦将主蚕妇女称为“女及第”。清沈可培(17371799)《莲子湖舫歌一百首》其十一诗云:“女称及第艳争夸,千佛山头进佛花。预买登州方竹杖,好扶香屧到宾华。”“方竹杖”,方竹制作的竹杖,典出唐《北户录·方竹杖》:“州产方竹,体如削成,劲健堪为杖,亦不让张骞笻竹杖也。“香屧”,衬着香料的鞋子。“宾华”,指千佛山上的宾华亭,因与华不注山遥遥相对而得名。沈可培在诗注中对“女称及第”作了注解:云“齐鲁之间主蚕者,谓之女及第”,意为“女中状元”。


别说学堂
别说,非常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