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世凯,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899年12月—1901年11月,任期23个月。
袁世凯(1859年—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袁世凯的荣辱功过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2、张人骏,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1年12月—1902年8月,任期9个月。
张人骏,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人。清末政治家,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人骏十九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二十三岁考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历官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先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后任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再由山东布政使升为各省疆吏,历任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再移两江总督,直至辛亥革命弃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日本侵占了东沙群岛,张人骏此时正任两广总督,他一方面与日本驻粤领事交涉,收回东沙群岛,并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清亡之后先去青岛闲居,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日德交战,又去天津英租界家住约十余年。1927年卒于天津,享年82岁,逊清溥仪赐谥“文贞”。张人骏在忠君保国思想基础上,敢于大义凛然,与外强不懈抗争,维护国家主权。由于他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曾乘坐兵舰巡视南海诸岛,故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人骏滩”,以志纪念。
3、周馥,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2年8月—1904年11月,任期28个月。
周馥,字玉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晚清至民国初年政治、军事人物。周馥为出身诸生,多次应试未中。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入其幕。后又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同治九年(1870),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光绪初年历任永定河道、津海关道兼天津兵备道等职。光绪十四年(1888),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任前敌营务处总理。马关议和后,以身体病弱自请免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李鸿章与联军议和时,周馥调任直隶布政使。次年李鸿章病故,周馥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山东巡抚擢两江总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调两广总督,一年后告老还乡。清朝灭亡后,以前清遗老自处。1921年病逝于天津,年八十四。逊清溥仪赐谥“悫慎”。死后其子弟刻有《周悫慎公全集》。周馥跟随李鸿章兴办洋务三十余年,多有功绩,深受李鸿章倚重。在北洋海军、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开平煤矿及唐胥铁路的创办过程中均有作为,是后期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操盘手,且助开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有功于教育。他是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4、胡廷干,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4年11月—1904年12月,任期2个月。
胡廷干(1841—1906),字鼎臣,河南光州直隶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同治十三年(1874),登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光绪十三年(1887),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次年,任户部广东司郎中。光绪十七年(1891),任福建汀州府知府。光绪二十二年(1896),改福建福州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福建督粮道、署福建盐法道。次年,署福建按察使,授湖南按察使。光绪二十六年(1900),改山东布政使。光绪二十七年(1901),护山东巡抚。光绪三十年(1904),任山东巡抚,代行办理衙门日行公事。同年改江宁布政使,又改江西巡抚。后因南昌教案而被撤职。
5、尚其亨,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5年1月—1905年2月,任期2个月。
尚其亨(1859—1920),字惠丞,一字伯恒,号会臣,晚号达庵,清代海城人,隶汉军旗,清朝官员。系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第七子。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1905年为清廷公派出洋考察。1905年10月26日,清廷改派尚其亨(山东布政使)、李盛铎(顺天府丞)会同载泽(镇国公)、戴鸿慈(户部侍郎)、端方(湖南巡抚)出国考察政治,宣布将“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晚年生活由绚烂归于平淡,1920年9月21日凌晨在北京悄然离世,享年63岁。
6、杨士骧,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5年3月—1907年9月,任期30个月。
杨士骧(1860—1909),祖籍安徽泗州。其祖杨殿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淮安任漕运总督,咸丰三年(1852)卸任后,于淮安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遂定居淮安。其父鸿弼,幼年即有残疾,把一生精力均用在培养子女上,“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杨士骧少年时,祖、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从此步入仕途。杨士骧为官,“以干练称于时”,从翰林院外放直隶通永道,不久升为按察使,又迁江西布政使。光绪三十一年(1905)3月,清廷宣布杨士骧为山东巡抚。
7、袁树勋,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7年10月—1909年7月,任期22个月。
袁树勋(1847—1915),湖南湘潭人,字海观,号抑戒老人。历任江苏高淳、铜山知县,1891年署理上海知县。1895年任江西景德镇知府,同年调任天津知府。1900年任湖北荆宜施道。1901年调任上海道台。1902年与驻沪领事团订立《会审公廨追加章程》,又直接参与《苏报》案的处理。1905年因英国陪审官德为门大闹会审公廨案与领袖领事及英国领事交涉。1905年上海地方绅士李平书等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建议创办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袁表示同情。1906年后历任江苏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东巡抚。1909年任两广总督,呼吁开国会,不为清廷所采纳。次年辞官寓居上海。卒年49岁。
8、孙宝琦,任职山东巡抚时间为1909年7月—1911年12月,任期30个月。
孙宝琦(1867—1931) ,字幕韩,晚年署名孟晋老人。浙江杭州人。清末大臣,晚清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四任代理国务总理。1902年,出任出使法国大臣。1905年回国,代理顺天府尹。1907年,任出使德国大臣。1908年回国,充帮办津浦铁路大臣。1911年初,任山东巡抚。时值山东革命党人纷纷要求山东独立,并推举他为交涉长,但他竭力阻挠和反对。武昌起义之后,在山东宣布独立,并被推为总统(大都督)。他不久就宣布此系误会,短短10多天内山东独立即被取消。 1913年9月,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14年2月,代国务总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辞职。1916年,任审计院长。1916年4月,任财务总长兼盐署督办。1920年春,任经济调查局总裁。1922年1月,任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同年4月, 任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副会长。1924年1月,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任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向德国索赔成功。1925年2月,任淞沪商埠督办。1931年2月3日,孙宝琦胃病发作在上海病逝,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