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文化:双手对舞皮影戏

文摘   2024-12-30 06:06   山东  

鼓板铙钹震天声,丝竹管弦侧耳听。唱念做打真功夫,生旦净丑无不能。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谣中的“鼓板”,指单皮鼓和檀(n)板两种乐器,这两种乐器是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铙钹(náo bó”是打击乐器名称。丝竹”指的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而管弦指管乐器和弦乐器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通常称为“四功”。唱为唱功,念指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生旦净丑”,是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末丑”之分,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小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这首民谣咏诵的是常年活跃于历下舞台上的非遗项目“济南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驴皮影,是融绘画、镞镂(zúlòu,刀刻)、音乐、操纵、演唱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成熟于唐宋时代,兴盛于清代以降。据周怡《中国戏剧史长编》介绍:这门艺术是由汉代一位山东人发明的,“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已。时有人名(李)少言能致其神,于是乃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坐而步,仿佛夫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

最早的皮影,“以素纸镞雕”,也就是说,最早的皮影是用白纸描绘雕刻而成的。到了宋代,皮影戏已是民间颇受喜爱的演艺形式之一,因为纸影容易破裂损坏,遂以“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吴自牧《梦梁录》)。

明清以后,皮影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节庆日的一种群众性娱乐形式。在民间乡镇,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婚娶宴客、庆丰祈福、添丁增寿,都少不了搭台唱戏。一些连台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庙会、集市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十几个影班对垒唱戏,热闹非凡,其盛况可想而知。

十三世纪元代起,皮影艺术还随着海陆交往,相继传入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暹罗、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等亚欧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由于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映画艺术,所以有西方电影学家认为:“中国的皮影戏是电影的开山鼻祖。”

皮影戏表演时的皮雕傀儡,用经过风干、捶薄的牛、羊、驴等兽皮按形雕镂、着色、装订,再涂上透明的油料而成。皮影戏一向保持着纯朴奔放的民间艺术特色,以夸张的造型、简练的线条、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唱腔,生动地刻画出不同时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中善恶忠奸等典型形象,强烈地反映了人们的爱憎情感。

皮影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情节,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造型艺术风格,为适应影表现,多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景物进行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戏剧化、卡通化综合性处理。人物脸谱、衣着服饰造型生动形象、夸张幽默。其雕工之流畅,着色之艳丽以及通体剔透和四肢灵活的制作效果,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地域色彩浓重,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等都有皮影收藏。

济南皮影戏是一种用驴皮或牛皮平面镞镂的人物、动物或其他造型的艺术品,这种皮影用光照射反映出来的影子,加以说、配唱、配乐,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是绘画、镞镂、音乐、操纵、演唱于一体的一门民间艺术。据济南皮影戏艺人李兴堂引用周怡《中国戏剧史长编》介绍说:这门艺术是由汉代一位山东人发明的。汉武帝刘彻时,“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人名少言能致其神,于是乃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坐而步,仿佛夫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

1917年,山东邹县(邹城市)人李克带领弟子和家眷来济南,以表演皮影戏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他们先后在济南官扎营、杆石桥、黄台以及口等地演出,继而进入市区新市场、西市场、劝业场、趵突泉、东安市场演出,皮影戏遂成为济南市民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李克去世以后,其子李福增、李增祥在20世纪30年代末还建立了专门的皮影戏演出场所“增茶园”。在几代皮影戏传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下,济南皮影戏逐渐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区皮影戏的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济南皮影戏一向保持着纯朴奔放的民间艺术特色,以夸张的造型、简练的线条、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唱腔,生动地刻画出不同时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中善恶忠奸等典型形象,强烈地反映了人们的爱憎情感。其皮影造型艺术风格,为适应影表现,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戏剧化、卡通化综合性处理。其人物脸谱、衣着服饰造型生动形象、夸张幽默。其雕工之流畅,着色之艳丽以及通体剔透和四肢灵活的制作效果,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由于济南皮影造型古朴典雅、地域色彩浓重,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等都有济南皮影收藏。

济南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西游记》、《八仙过海》、《八仙》等。1940年李福增先生还创作了《封神榜》《孙膑海潮》连台本戏,可连续演出三个月之久。济南皮影戏的另一个特点,即二人一台戏。演出时,一人演唱并操纵皮影,一人伴奏打击乐器(一、一鼓、一)。表演时不管剧中人物多少或男女老幼,全由一人演唱操纵。不同于其他地方皮影戏演出,人员多,乐队大。济南皮影戏的唱腔,还在单调、呆板的摩(一种和尚念经善、只有上下两句重复演唱的唱)基础上,吸收了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等唱腔,创造出济南皮影戏的独有唱腔。这种唱腔自由流畅、快慢可控、唱词丰富,把济南皮影戏的艺术水平和艺术魅力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今,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人李娟常年在历下的景区、社区、企业进行普及演出,受到市民的欢迎和喜爱。

“三尺生绡(xiāo,绸子)作舞台,全十指呈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宋人释惠明的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对皮影戏艺人的赞颂。皮影戏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非常很高,2008年,济南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别说学堂
别说,非常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