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永庆坊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历史城区20.39平方公里,历史文化街区27片。一直以来,广州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全面保护、全力保留城市记忆。
本文简要分析了广州在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北京、平遥、南京等地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启示。广州应坚持系统谋划,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消防部署,践行绿色发展,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
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分布示意图
图源:《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22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高质量永续发展。《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也指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要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综合防灾能力。
率先制定地方标准,积极探索弹性管控
北京市和山东省分别制定了地方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DB11/T 692-2019)、《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标准》(DB37/T 5139-2019),根据街区巷道的不同宽度,提出入地管线依种类排位置,综合管廊“选择性”入地。该标准实施后,在市政管线改造工程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地方标准发布
图源:网络
优化分区,排管布线,“窄巷”肚里能撑船
首先,将架空电缆和电讯线隐形化,以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其次,对地下管线之间水平净距作出适当压缩,在避免管线相互影响的前提下争取到敷设和维修空间。改造过后,平遥南大街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功能,重新激发了街区的活力。
平遥古城南大街
图源:人民日报
创新规划,里应外合,筑牢安全“防火墙”
在消防系统改造规划中,小西湖街区兼顾保护更新,尊重历史格局,科学规划消防车道,以2.5米以上街巷作为小型消防车道,1.5米以上街巷作为消防摩托车道,实现消防车辆5分钟内可达。同时,增加区域消防设施,加密室外消火栓,并采用微型管廊,为消防作业提供用水,最大限度地对历史街区的路面和墙面进行保护。改造后,小西湖的消防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
小西湖历史地段交通组织规划
图源:《建筑学报》2022年第1期
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提质改造排水系统
作为传统肌理相对完整的历史片区之一,济南商埠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内涝灾害、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为解决内涝问题,商埠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重新规划设计排水系统,使街区雨水资源合理利用,选取自然渗透、排放的设计方式,增加透水铺装、建设改造蓄水模块,减缓街区内涝情况,最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绿色发展。
商埠夜景图
图源:网络
坚持系统谋划,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
决策者通过一定的技术论证过程和法定程序,制订符合本地情况的技术细则,使规划设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好地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有机更新工作。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基础设施科学布置
梳理历史文化街区内市政设施的来龙去脉,以“独善其身”为原则,系统性地调整过境市政管线和大型基础设施,尽可能地避让历史文化街区,减小街区对外围其他服务性功能设施的承载。
在满足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要求前提下,结合广州特色,采用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线布置方案,通过减少管线敷设数量(优先使用权)、缩小管线间距、错层敷设、采用紧凑型检查井等措施,有效解决广州市历史文化狭窄街巷内市政工程管线布置问题。
深化消防部署,筑牢人民安全防线
根据历史街区内街巷结构的等级和肌理,选择宽度较大的主要街巷作为消防通道;消防通道最小净宽可以根据所需通行的消防车外形尺寸进行调整;选用体形较小的轻便消防车辆,以适应历史街巷宽度和转弯半径;合理布置室内外消防栓,适当缩小消防栓间距,参考室内消火栓的做法,为每个室外消火栓配备固定的消防器材箱。
践行绿色发展,“海绵城市”助解内涝困局
最后,引入流域管理理念,统筹流域内周围土地开发、水系改变对历史文化街区排水能力的影响,考虑在外围增设灰绿设施消纳客水,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涝防治能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应平衡好“修缮保护”与“更新改造”,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绣花功夫”提升生活品质,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广州焕发新活力。
供稿|市政规划设计一所 · 城水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