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⑮|粤韵新篇 · 水乡焕彩——基于南沙水乡地域特征的乡村空间精细化提升设计策略

学术   2024-10-23 15:16   广东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院规划与设计团队紧跟国家、省、市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在广州南沙区参与了万顷沙渔舟唱晚新乡村示范带(二期)项目、黄阁镇“精致示范·共同富裕”新乡村示范带项目、横沥镇典型村建设项目——冯马三村精致水乡文旅工程、东涌镇大稳绿道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等多个示范性项目。



1

独具魅力的南沙水乡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丰富,河道交织,水网密布,大量城乡聚落依水而生,民居临水而建,“人家尽枕河”,形成了特有的水乡聚落形式。

广州南沙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网密布,位于地势最为低下的冲缺三角洲的沙田水乡聚落。这类村落被明清时期上岸落户的疍民群体开发,以稻作农业为主,基塘农业为辅,较典型的如南沙万顷沙镇、横沥镇等,相邻的如中山、顺德等地也属此类。


黄埔南湾水乡

顺德逢简水乡

中山民众水乡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珠三角水系图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南沙水乡分布

图源:自绘


南沙区东涌水乡

南沙区榄核水乡

南沙区万顷沙水乡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万顷沙水乡——十四涌航拍

图源:自摄



2

基于水乡复兴的南沙“百千万工程”


河涌水系曾是水乡的主要交通渠道之一,水道及两岸更是乡镇重要的民众活动交流场所,充满活力与乡愁。如今,大多数水乡村镇均已没落,虽仍有部分原住民,偶尔亦有保存良好风貌的岭南乡土建筑,建筑与水体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犹在,但河涌多数已沦落为渔业交通的辅助性水道,或渔塘多作为家禽养殖场所,繁华不复,水质卫生堪忧,成为乡镇景观中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重塑水乡文化、经济、生活,实现南沙区“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水乡文化复兴势在必行。



3

南沙水乡空间精细化提升要素


水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历史发展共同决定了其空间形态特征。现今的南沙水乡村落中,除一般村落常见的道路、公共广场、宅间空地等,还有大量的河涌河道、驳岸、亲水平台、临水道路、桥梁、码头、船港等。因此,水乡聚落中环境的建设、改造和提升,重点在于结合水乡特有的空间特征进行基础设施提升和空间优化,充分融入水乡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

如何将“百千万工程”落实在南沙的水乡建设和空间品质提升中,我们认为,除保障常规乡村振兴项目的基本点面外,还应重点聚焦于水乡当中的公共空间,采用精细化设计打造和提升河涌河道水系、驳岸、亲水平台、临水道路、码头、船港等空间,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条件,也为村民日常休闲和游人驻足停留提供更有品质的环境。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公共空间提质,全面“筑巢引凤”,进而推动乡村新型产业的落地,催生各类创新创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真正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对水乡空间要素的拆解分析,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相应的精细化提升策略,是“百千万工程”乡村建设和提升的重要规划设计方法。水乡空间可划分出“1+5”的空间要素体系,即1个“水主题”、5类临水空间要素(“筑、点、园、道、植”),并针对每个要素提出提升要点,是精细化提升的关键。


水·活力

南沙水乡中常见水空间包括河涌水塘两种类型。

河涌空间分为生活型河涌和自然式河涌。生活型河涌常见于水乡村庄,民居依水而建,多采用立式护岸,河、街、建筑构成三种类型的水岸空间。在生活型河涌水岸空间中可重点打造滨河道路及节点,提升亲水性同时且保证安全性,如采用设置安全护栏、提供充足夜间照明、种植遮荫乔木提供安全舒适的通行体验。针对河涌中经常使用的水埠、码头根据不同的地形环境、使用功能对其进行提升。


生活型河涌的三种水岸空间

图源:《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和微改造设计指引》


河涌空间重要节点打造

图源:《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和微改造设计指引》


如在万顷沙渔舟唱晚新乡村示范带(二期)项目水岸客厅,其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四涌北岸线中心区域,东至灵新大道,西临十六涌大桥,北接繁荣路,南侧直达十四涌滨水岸线。场地周围用地多样、业态丰富,餐饮、水产交易、生态观光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场地紧靠滨水岸线,衔接外围居住空间,是该区域核心公共活动空间。

场地改造前为纯通行道路,无法体现滨水性、公共性。设计尊重场地现状,考虑承接丰富产业功能、突显“渔耕一体”水乡文化等空间需求,拟打造成为建筑空间丰富,街巷空间趣味,滨水空间开放的十四涌水岸客厅


水岸客厅改造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设计手法上,尊重场地原有空间,保留街巷空间的肌理感,应用下沉庭院、空中连廊等处理方式丰富建筑空间;滨水景观在保持原有河涌空间开放性的基础上,应用局部退界、竖向处理、平台贯通等手法,重新梳理岸线,打造活力码头,增设临河步道、休憩台阶、观景平台等,创造多层级驳岸空间,同时完善休憩设施和夜间照明供村民使用,打造亲民滨水广场。


水岸客厅改造内容

图源:项目图片


水岸客厅改造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水岸客厅改造夜景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自然型河涌中,重点在于改善河道的生境条件,对受到破坏的护岸、植被、水体进行整治,重新恢复其生态面貌,有条件的可适当引入亲水活动平台、滨水步道等场所功能。如在黄阁镇“精致示范·共同富裕”新乡村示范带项目中,在既有河涌上增设浮桥,方便村民通行之余也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趣味性。


自然型河涌的两种护岸

图源:《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和微改造设计指引》


筑·特色

水乡建筑按功能可分为村居、祠堂、碉楼、会堂、庙宇、公共设施用房等。水乡中的祠堂、庙宇等体现出传统岭南建筑的装饰特色,如屋面的龙船脊、镬耳山墙、趟栊门、青砖墙。而现有村居住宅则以现代自建房为主,多为二至四层,外墙为黄色、橘色、灰色等硬质贴砖。

针对现有村庄建筑风貌新旧交叉、色彩混杂、建筑密集等问题,以“整体把控、局部协调”作为策略,针对建筑的色彩、建筑材料进行整治优化。对后续新建建筑进行设计风格把控,使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相协调,既和而不同,又各具特色。

万顷沙渔舟唱晚新乡村示范带(二期)项目中,通过选取一批公房进行改造,结合水乡特色和现代生产生活需求,采用本土化的砖砌、木材、石材等,通过小微空间的打造形成具有广府水乡韵味、适应岭南气候、传统和现代相互交融的“新亮点”,结合公房活化后续引入餐厅、民宿、创新创意等产业。


12栋公房分布及建筑现状

图源:自摄


2号公房改造效果图

图源:项目图片


驳岸民居整治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点·精品

水乡中的节点空间按功能划分为集市广场、社区广场、休闲广场、口袋广场四类。

集市广场是在固定地点进行商业买卖活动的场所,其提升要点在于满足集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空间整洁有序。社区广场是提供居民休闲、娱乐、休憩、运动的场所,也承载了村中的祭祀朝、喜寿宴会、通知选举等活动举办功能。

休闲广场多近水近桥设置,一般不带有宗族祭拜等功能,空间界面和形式较为随意,多以榕树和木棉树为中心,同时设置石桌椅、廊、棚、亭等小品和设施。提升休闲广场应对休闲空间功能设施进行合理布置和完善,尽可能采用复合功能空间布局形式,做好过渡、划分、衔接,保证丰富游览体验并融入乡村特色题材和地域性文化符号。

口袋广场是宅间或街巷转角大小不一的空地,没有固定的平面形式,是居民邻里亲密交流的场所。口袋广场提升要点在于保证其舒适性,提供良好的休憩和遮荫条件,选址合理,方便使用。

万顷沙渔舟唱晚新乡村示范带(二期)项目中,我们以二十四节气序列为创意,统一设计逻辑,设置从「立春」到「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景观节点,每个节气背后都代表着对时光和传承的尊重,呼应场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内涵。现行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故以不同节气的太阳黄经度数展开空间故事阐述。


二十四节气分析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红港村社区广场(冬至广场)改造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园·田境

园是民居宅前后院的小微田园,其与居民生活联系紧密,自由度高,灵活性强,可开辟为“四小园”提供给居民种植蔬菜瓜果或花卉。

在小微田园提升中应明确分区,保证瓜果蔬菜的正常生长,在后期使用和管理中也应该注重卫生清洁。种植的植物应因地制宜,考虑季节变化和自然土壤条件,选择经济性、观赏性作物,彰显村庄特色的同时也能提升居民收入。小微田园除了用于种植,也可结合居民自身需求,打造水景、花池、步道、廊架,形成具有休憩功能的小微田园。


 宅前后院及建筑错位处空地示意

图源:《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和微改造设计指引》


东涌镇大稳绿道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项目为例,水边小院原有凉亭样式简陋,缺乏趣味性。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尊重既有河涌的生态景观,结合村民的休憩需要设置了不同的凉亭样式以供村民选择。


涌畔凉亭改造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道·亲和

道是村庄的道路空间,重点在于村道、巷道、田间道的提升。

村干路宜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装,条件不足时可采用水泥混凝路面等易于养护的材料。综合服务型村干路空间不足时,建议取消中分带以保持村干道空间紧凑,为两侧行人提供更多的通行空间和设施布置空间;田园风光型村道可优化农田景观,适当设置“打卡点”鼓励游人前往。改善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统一布置路灯,指示牌等基础设施,适当改善占用道路空间且与街区风貌不协调的电线杆、变压器等市政设施。

万顷沙渔舟唱晚新乡村示范带(二期)项目为例,原有村道部分破损且缺乏安全防护,通过改善面层铺装、增加游览指示牌和方向导线、增设安全防护等方式对村道进行升级提升。


村干道断面形式

图源:《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和微改造设计指引》


村道改造效果

图源:项目图片


巷道与村域内主干道联通,尺度较小,兼具生活和交通功能,尺度亲切,私密性较强,应以慢行系统为主。

田间路应选择生态透水的材料,但承担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道应宜选用混凝土、沥青等硬质化铺地。与绿道共用的田间道可采用自然石材、砾石、卵石体现乡土特色。道路两侧宜增加乔木、灌木的种植,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田间路改造方式

图源:自绘


植·乡愁

水乡植被景观包括植物绿化和田地景观两方面。其中,工程项目较多涉及的为植物绿化。

水乡的植物绿化选择上优先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保证良好的长势和景观效果。也可在乡土植物作为基调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不造成生态影响的外来树种,提升景观丰富度。

在滨水植物选择中,应综合考虑中生、湿生、水生三种类型,营造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兼具的水岸空间;在植物配置上,应通过水乡风貌来选择叶色花色的搭配;在植被结构上,生活型河涌应以乔木为主,形成舒适步行空间,自然型河涌则宜综合乔灌草进行种植。


水生植物选型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4

结 语


依据水乡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空间特性,我们努力采取精细化的设计与提升策略,侧重人文关怀。在这里,乡村不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水乡之韵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为村民们营造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温馨家园。

我们深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深入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将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需求、未来愿景融入设计蓝图,旨在深度融入地域特色、贴近村民生活,让乡村建设不仅映照水乡之美,更紧贴村民日常之需,如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公共设施、丰富文化生活等,让“百千万工程”真正成为一项贴近民心、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见实效、惠民生,共同绘就一幅幅宜居宜业、和谐共生的乡村新画卷。



供稿|建筑设计四所、南沙分院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寸土”产“寸金”!花都区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经验


南沙“村BA”燃动乡村!大岗镇潭洲篮球场升级改造记


从化“四方景云 · 都市农园”未来乡村示范区的实践策略



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具备城市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建筑设计、市政景观、岩土工程、工程咨询与管理6大专业,拥有34项甲级资质,兼具规划、国土、测绘三大甲级,是产学研一体的规划设计咨询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