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广州市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我院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基于长期的研究与观察,提出“统筹布局、联动振兴、平台搭建、规划引领”等思考与建议,以进一步发挥国企在乡村运营共同体中的引领作用,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广州国企参与乡村振兴
的发展现状
(1)广州国企参与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
一是各方响应积极,形成了一批成功的典型帮扶案例。
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明办等联合发布2022年“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评选中,广州市9家国有企业上榜“广东百佳爱心帮扶企业”名单、3位企业家上榜“广东百佳爱心新乡贤”名单和9个帮扶案例入选广东“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前列。
9个帮扶案例入选广东“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
数据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二是框架初步搭建,建立起多方参与的完整工作机制。
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门挂点制度,7个涉农区实现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挂村全覆盖。
逐步开展由政府、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四方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一体化联结行动。政府部门联系走访多家重点企业,介绍广州市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引导动员企业参与强镇兴村帮扶工作。其中,31家市属国企与北部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20个镇街对接联系,助力广州市北部乡村振兴。
黄埔知识城集团助力莲塘村风貌建设
图源:知识城集团
三是行动成效显著,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广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2%,形成超700名农技专家队伍,5家种质资源库(圃)入选国家级名单,9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
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广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8.31亿元,同比增长3.17%,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增长3.2%;累计创建出1个国家级、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广州九成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花都“花漾年华”等7条新乡村示范带基本建成,村道硬化率、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图书馆和文化站覆盖率等均达100%。
花都“花漾年华"新乡村示范带
图源:广州花都发布
(2)广州国企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特征
一是从资源禀赋优异典型村切入开展行动。
国企以区位条件优异、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色村为切入点开展联村振兴行动,并带来一定示范效应。如2022年广州市获评“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型振兴典型案例的有黄埔大吉村和迳下村、番禺福涌村、白云区永兴村和花都区塱头村。但与此同时,区位条件差,资源禀赋弱的村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其运营和振兴行动当中。
黄埔区大吉沙
图源:广州黄埔发布
黄埔区迳下村
图源:广州黄埔发布
花都区塱头村
图源:广州花都发布
二是以“一企对一村”为主要结对帮扶模式。
例如,珠江实业集团与温泉镇南屏村结对,广州环保集团对潭口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支持,知识城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推动迳下村乡村农业的科农融合。不同企业的擅长点不同,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在培育村民运营能力、乡村文旅开发和乡村品牌塑造等领域,需要多个专业主体的参与,互相联动推进乡村全面发展。
知识城农发集团在迳下村推动打造的共享农场
图源:知识城集团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州国企对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巨大热情,但其与乡村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换渠道。一方面,企业反映往往要深入洽谈才能获取乡村的用地权属、规划限制条件等重要信息,希望能获取更多可提前预判、分析乡村振兴潜力和收益的信息渠道,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村集体也提出乡村在振兴行动中往往较为被动,希望能获取到主动联系企业的信息机遇与渠道,提升乡村在振兴行动中的主动性。
四是企业行动呈现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适应性转向。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更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约束和用地集约发展要求,因此也要求企业加强对乡村相关规划政策的掌握,衔接好计划项目与已批村庄规划。在实际调研中,企业也反映出希望在指标和规划上得到更多政策支持的需求。
未来工作建议
(1)统筹布局,谋划国企联村成片振兴的整体性振兴方案
一是探索国企联村模式。
借鉴武汉采用的企业与多个乡村组织组成的农村联合体结对模式,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发展,整合相邻村的各类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乡村抱团发展。
武汉童周岭片区下辖4村与武汉市文旅集团
结对打造林语未来村项目
图源:武汉市国资委
二是片区方案统筹发展。
借鉴上海浦东在国企入场前先编制连片开发方案推动东南西中四大板块片区化发展的模式,在广州市国企联村结对前,充分衔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乡村示范带、美丽乡村群等工作,统筹谋划乡村带状化、集群化的振兴方案,作为农村联合体成立的依据,指导推进乡村振兴“跨村到镇、跨镇成片、跨片为带、跨带及区”。
上海浦东连片开发引导国企助力乡村振兴
图源:国资智库、文汇报
(2)联动振兴,探索多方协同全链带动的共建型振兴模式
一是积极引入不同合作主体。
借鉴南京江宁区在不同阶段,根据振兴行动的侧重点引入不同参与主体合作运营的模式,参与乡村振兴国企由短期独立帮扶向长期合作运营思维转变,在振兴行动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时期,面对不同阶段任务,探索采取植入自营业态、成立不同领域分公司、引入不同社会资本和与村民“错位竞争”等方式盘活乡村资产,通过“社经分离”的治理结构组织,形成专业化和合作化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钱家渡乡村振兴学习堂
图源:江宁国资
二是组建政策和技术支持团队。
借鉴武汉市国资委联合多方机构组建“国企联村”技术支持专家人才库模式,由广州市国资委牵头,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政府部门及中大、华农等高校或农业科研机构,组建国企乡村振兴人才库,覆盖农业政策、乡村规划和农业生产等领域,为国企乡村振兴行动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支持。
积极发挥政府在政策信息获取渠道和基层组织与专家团队在科研技术上的优势,并和具有资本运营优势的国企形成互补配合,共谋振兴。
武汉农业集团技术帮扶白塘片区
发展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种植项目
图源:党员生活、黄陂融媒
(3)平台搭建,构建企业与乡村双向联动信息化振兴平台
一是建立集成企业和乡村经济数据的信息平台。
以申请参与广州市“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国企和乡村为信息平台主要开放对象。有意愿参与乡村运营的国企可将企业经营状况、主导业务类型、经典涉农运营项目和振兴行动主要负责人等信息,乡村可将经济发展状况、用地权属情况、规划约束条件、人口数量与结构、振兴行动主要负责人等信息上传至平台。
通过信息的上传和互换,提升乡村和国企互相的了解程度,提高在振兴行动中国企的把握度和乡村的主动性。
广东移动结对帮扶怀集中洲镇打造数字乡村平台
图源:南方日报
二是探索农业“标准地”制度建设。
借鉴浙江农业“标准地”制度建设经验,乡镇或村集体通过土地整治,形成权属清晰、符合规划、可供流转的“净地”,并明确控制性指标标准,统一组织招标引入经营主体。同时,经过数字赋能,将“标准地”信息集成到信息平台上,提升乡村用地的信息透明度,加强乡村与国企之间的信息交换。
湖州吴兴区“标准地”项目——湖州弘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图源:湖州农业农村
(4)规划引领,探索国企联村与空间规划联动的振兴路径
二是建立用地保障项目库。
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建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及各涉农区政府部门,可提前梳理项目需求、提前介入审查、积极靠前指导,开展用地审批业务咨询宣传活动,建立市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项目库,统筹新增和存量用地指标保障国企参与乡村产业运营相关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倾斜支持乡村地区发展建设,加快推动项目用地审批工作,推进落实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是我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培育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心依托规划设计二所在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的长期积累,形成了从规划到管理再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专业化服务团队,致力于打造以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管理、“百千万工程”为核心,聚焦乡村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乡村风貌品质提升、乡村发展政策制度完善等乡村发展关键问题的研究咨询机构,为广州市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供稿|规划设计二所·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