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正在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沙面历史发展脉络与活化实践进行回顾梳理,可为保护规划工作提供清晰思路和有力支撑。
1
街区的生长
位于十三行西侧的沙面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英法进行建设和管理、并替代十三行进行对华贸易的租界。1861年,沙面成为租界后,在岛三面人工开凿宽40米的河涌,修筑人工堤岸和两座桥梁,成为一个既自成体系又与西关、河南地区便利联系的区域。
沙面护涌红线图
图源:法国南特外交档案中心
沙面岛建设之初采用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主次道路纵横正交、环岛道路相连、滨江区域公共开放。沙面岛被分为12个区和4块公共用地,12个区内划分多个地块拍卖建房,4块滨江的公共用地用于建设公园和运动场。花园街区的格局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沙面初期建设规划图
图源:《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Shamian (1861-1946)》
2
活力的演替
经过160年的积淀,沙面形成了多元空间意向,物态与情态遗产和谐共生。街区格局和建筑肌理延续,而管理者、产权、使用者不断变迁,使得建筑的功能类型也在不断更迭演替。
在长达80年的租界时期,街区建筑利用功能以满足英法租界的经贸和管理需求为主,领事馆、教堂、医院等公共设施,以及商行、洋行、银行等商贸办公建筑逐渐兴建。另外,为满足当时外国人健身休闲的需求,如广州俱乐部、游泳场等活动场所亦陆续建成。据统计,历史上先后有10余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曾有约40家洋行、9家银行进驻,而2座教堂,2处滨江花园、网球场、游泳池等休闲娱乐设施留存至今。
沙面特色建筑地图
图源:自绘
1946年,沙面岛归还为广州市辖区。沙面建筑功能开始发生转变。解放后,随着与友好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当时的苏联、波兰、越南等国的领事馆和办事机构设在沙面,沙面成为广州市的外事区,并采取半封闭式管理。
1954年,沙面街道正式回收沙面诸多洋房住宅的管理权,后大部分建筑被用作国企机关的办公场地。这一时期,区内建筑功能发生改变,以办公、教育、工厂为主,诸如海南行署农垦局、省吸血虫防治研究所、广州水利发电站设备厂、岭南沙面民办小学等。
1978年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沙面的建筑功能以餐饮、酒店等服务性设施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霍英东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兴建涉外宾馆的号召,选定沙面岛作为宾馆的建造地点,并提出了填江造地的方案。
1983年,内地首家由中国人设计、建设和经营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落成,一度成为接待外国来访友人的城市客厅,为沙面带来了新的活力。沙面岛内原来只负责内部接待工作的沙面宾馆、广东胜利宾馆亦随之向社会开放。而白天鹅宾馆填江造地的方案也使得沙面建设之初“两横五纵”、滨江开放的花园街区整体格局得以延续至今。
沙面艺文空间、咖啡厅、运动休闲地图
图源:自绘
3
活化的密码
据统计,2023年,沙面日均客流31983人次,年客流量超千万。与其他历史地区一样,沙面一直在探索保护更新的路径。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渐进式的多元更新模式,使得沙面的魅力得以最大限度被激活和共享,百年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延续,使之在广州城市文化的复兴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现了城市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生。
◐环境提升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便早有见地地指出“要保护沙面原貌和环境”。1984年,沙面地区的房屋、交通、市容环卫、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的维护管理工作移交沙面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后,在沙面大街绿化带陆续建成了“翠坪晨雾”“欧式公园”“友好园”等绿化景观和园林;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实施了下水道、排污管道以及岛内路面等市政设施的全面修复和改造。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市政府推动沙面岛整饰工作,进行街区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2019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环境品质综合提升,重点对沙面岛内的车道、步行环境进行优化改造,通过建筑立面整饰、灯光提亮、路面规划、绿化修整、打通沙面公园通江廊道。南面临江的沙面公园恢复了旧时“皇后公园”和“法国公园”的历史布局和开阔视野,三条通江廊道重新打通,站在中央大街便可直望珠江。同时,将路边停车空间转变为活动空间;通过拓宽人行道1320平方米、优化16处无障碍设计、改造7处小转弯半径、增加6处港湾式停车等措施,保障行人安全,打造步行街区。
2024年初,“广州古树公园”在沙面岛正式揭牌。沙面岛现存有古树137棵,其中最长树龄达到300多岁,最小的也有100多岁,其中大部分古树是沙面岛建设之初所栽下的,如今已长成参天古树,荫蔽着这片沙洲。“古树公园”的设立标志着沙面岛内的古树资源得到了更加集中和专业的保护与管理。
沙面航拍
图源:自摄
◐文物活化
以良好的环境品质为基础,街区逐步开展文物资源的整体挖掘,通过代表性文物建筑活化项目,引入新功能,打造触媒吸引点,以点及面,带动街区整体活力提升。
充分发挥历史风貌独特的场所魅力和优势,通过建筑适应性的合理更新利用,转变为博物馆、建筑师事务所、艺术空间、展览馆、体验型商业、咖啡馆、文创产品店等,为沙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法国兵营旧址活化为汇聚展览、沙龙与办公的多元文化空间,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南座首层活化为艺术体验空间,葛理福孚公司旧址首层活化为展览空间等。
经保养维护,法国兵营旧址活化为岭南城市文化交流展示和规划设计的创新场所,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价值;坚持修旧如故、真实性和最小干预原则,恢复100多年前的建筑风貌,在细节上呈现岭南传统工艺。
法国兵营旧址保养维护后
图源:自摄
通过活化,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的首层建筑空间得以激活,红砖墙、拱门洞以及独具特色的型钢楼板都是文物建筑的原物,这种结构材料的组合体现了当时的设计师丹备(William Danby)的设计匠心;室内空间方面采用可逆式技术,既保护文物本体原状,又经保养维护和软装设计激发出艺术空间的独特氛围。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首层艺术体验空间
(改造前后)
图源:自摄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沙面文物建筑的保育和活化,沙面建筑的魅力得以最大限度被激活和共享。沙面岛连同岛东侧的粤海关和沿江路串联起了一条粤港澳大湾区文物径,以点串线,多方位展示了广州特有的营商文化和开放融合的城市气质。
◐文化引领
沙面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不仅体现在建筑风貌的保留上,更蕴含在它所承载的历史故事、艺术氛围以及社会变迁的印记之中。
以“文化+”为战略引领,沙面街区进一步激活其文化资源,促进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沙面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通过音乐展演、艺术讲座、文学论坛、美食品鉴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沙面的历史建筑和艺术空间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交融。
2024年1月,沙面举行“早咖晚沙——2024沙面咖啡文化节”,来自全国各地近40家咖啡、茶饮品牌汇聚,以主题市集、杯测、拉花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还引入了咖啡知识分享会等丰富的咖啡文化活动,邀请知名咖啡店主理人、咖啡师,分享咖啡制作技巧和风味鉴赏知识。
结 语
在网红打卡和拍照“出片”的背后,是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文物的活化更新,我们得以正视历史,将建筑遗产为今所用,使遗产活化成为活力的新引擎和增长点,持续引流,使沙面由流量“网红”走向“长红”。
供稿|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