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观察⑪|以“好房子”引领城市高品质:东莞滨海湾新区住房规划实践

学术   2024-10-10 11:51   广东  

为完善大湾区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受东莞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我院东莞分院联合院政府规划编制部(住房与社区研究中心)开展《东莞滨海湾新区住房建设专项规划(2022-2035年)》,围绕住房“规建治”全流程,探索“人-地-房-财”统一协调的住房建设规划,以高品质住房支撑高质量发展。

当前,东莞已经迈上“双万”(千万人口、万亿GDP)新起点,滨海湾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黄金内湾”的中心节点,是东莞市唯一的海上门户,被定位为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连续两年获评《环球时报》“最具投资价值新区”和“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随着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速向新区集聚,未来新区人口将呈现总量大、年轻化、高学历、国际化等特征,优质住房是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东莞滨海湾新区所在区位

图源:自绘



1. 新时代住房规划的思路转变


技术集成

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

新时期住房建设规划一方面要完善标准、政策、技术和产业体系,从设计、建造、服务全流程开展“好房子”建设,更要将外延进一步扩大到社区、城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要素协同

推动“人-地-房-财”各要素统一协调

以人定房,根据住房现状和人口变化情况等确定住房需求;以房定地,根据住房需求确定用地结构、投放重点区域和供应时序等;“房-财”协同,制定与经济发展阶段和财政能力和适应的住房规模和结构计划。


长效运营

打通“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品质”良性循环

近期住房建设适当量力而行,制定分期建设计划,优先保障重点园区、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参与的作用,引导多方投资和多元供给,通过住房精准投放撬动经济发展,进而通过产业发展反哺住房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2. 东莞滨海湾新区住房规划实践


面向精准人群画像的住房需求研判

一是科学预判人口趋势。随着大量高端企业入驻新区,未来新区人口结构将迎来大幅转变。立足港澳合作、东莞期盼、新区所向,采用标杆对照、回归拟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多种方法相互校核,分阶段、分类型预测人口规模与结构,确定科技研发、高层管理、高端制造、智创青年、港澳双创人才等6类关键人群。

二是精准描画住房需求。企业集聚将带来大量住房需求,通过深度访谈滨海湾新区内的园区、企业,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人群主观偏好和期望,通过人口、用地、房屋建筑、行为特征等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耦合分析,摸清人群客观分布和行为特征。从“人”出发,统筹考虑住房主观偏好和客观分布行为特征,关注不同人群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制定3方面10要点的“人口-需求”矩阵

三是细化住房类型及规划指引。结合住房需求及人群空间分布,为增强人房适配性,将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3大类进一步细化为9种住房类型,为不同人群拟定不同类型住房。

为凸显社区住房特色,划定产业、宜居、港澳、人才和安置5类社区单元,制定“好房子-好社区”两个维度规划设计导则。如面向港澳人才,规划国际标准、便捷生活的“小而活”港式社区,提升居民认同感,以功能弹性、模块化、智慧化、模块化小套型人才公寓满足“过渡式”居留特征。


针对6类人群细化9种住房类型

图源:自绘


5类社区单元

图源:自绘


强化多要素协同匹配的空间布局方案

一是平衡职住关系。结合滨海湾新区三大板块自身特点,提升住房与轨道交通的空间耦合度,通过产业居住同步开发,改善职住关系;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职住空间组织模式,依托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布置高密度、紧凑型居住空间。为缩短人才职住通勤时空距离,在产业主导区适当提高保障房配比,形成平衡职住关系的5大住房供应分区。


5大住房供应分区

图源:自绘


二是协调设施承载。梳理教育、医疗、绿地现状及分期规划情况,以各类设施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为目标,提升住房与公共服务的空间耦合度,优化住房项目空间布局和配套环境。对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提出紧缺设施规划建议,建立设施与居住空间的双向反馈机制。


建设中的OPPO智能制造中心与人才房

图源:东莞滨海湾新区网站


威远城市花园

图源:东莞滨海湾新区网站


三是匹配用地供给。开展地块尺度的住房供应适宜性评估,基于区位、交通、地价等价值因素,叠加现状建设、权属、储备情况等多因素筛查,评价住宅用地供应潜力,优化住房供给计划。在保障性住房重点配置区域基础上,结合公服设施、公共空间、商业中心等,进一步评估居住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适宜度,作为保障性住房选址的重要参考。


居住用地供应潜力评价

图源:自绘


构建面向综合效益最优的住房供给体系

住房兼具商品和社会属性,平衡二者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政府、市场利益责任对等化至关重要,这一点在保障性住房供给中尤为明显。

一是供给主体上,针对单纯政府财政难以满足保障房需求的难题,谋划4类主体11种筹集渠道。

其中,对于园区企业主体,适当提高园区配套比例、针对重点企业和人才设置人才认定门槛,鼓励园区自主保障;对于市场主体,考虑区位条件、与轨道站点和重点产业园距离等条件,将全面改造地区分类设置差异化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比例范围控制在15%-35%,引导市场参与保障。

二是供给来源上,考虑新增用地配建和存量房改造两类房源在可负担性、便捷度、住房品质、政府投入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存量改造比例、不同新增用地配建比例,提出“比例可调、预算可控”的多情景供给模型,兼顾容纳人群规模和政府投入,确定综合效益最优的增存供给方案。



 结语


住房始终是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保障性住房早已超越托底思维,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一种新的居住选项,而非“退而求其次”的被动选择。

纵观全球,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正逐渐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途径。滨海湾新区是东莞市“融深、向湾”战略的核心承载,是东莞创新发展新引擎,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的引领区,有责任率先探索“人-地-房-财”统一协调的住房规划建设新模式,为新时期住房建设规划贡献“滨海湾”经验。



供稿|政府规划编制部·住房与社区研究中心、

番禺分院·东莞分院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湾区城市产业保障房的建设经验与启示


东京湾区:世界级“产业湾区”转型的经验与借鉴


江门“影视+文旅”双赢共生,共绘城市发展新篇章



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具备城市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建筑设计、市政景观、岩土工程、工程咨询与管理6大专业,拥有34项甲级资质,兼具规划、国土、测绘三大甲级,是产学研一体的规划设计咨询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