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金融有必要系列”第5篇文章
个人一直不怎么认可文艺复兴与大航海之类的关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描述。觉得它们应该只是后证以及现象。始终相信“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看中国王朝的灭亡,很多都是如同企业倒闭一样,现金流枯竭。政府财政没钱了。没钱了怎么办呢?垄断专卖,超发货币,加税。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比如战争,天灾,政府要储备足够多的财政盈余。政府的财政能力处于量入为出的框架中。罗马帝国消亡后,西方陷入了1000年中世纪黑暗,邦国林立。时间轴的另一侧东方,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广阔的中央帝国。中央帝国之所以能够形成,需要有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行政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税收。形成了一个闭环,税收得上来,就可以壮大中央的财力。中央有了足够大的财力,就可以制约地方与行政地方。之后才可以从地方收到税。有些历史学家断言,“税收能力体现了行政能力”。同时,也可以理解成,税收能力也限制住了行政能力。蒙古帝国是一个草原民族,没有农业税的行政训练,打下大片土地之后,只能采取包税制。俄罗斯公国做了蒙古汗国100多年的包税商,继而取代了蒙古汗国。加之蒙古帝国通过军事与政治的力量,打通了欧亚大陆,实现了商贸的兴盛。商业税在税收的比重很大,就更没心思去搞什么农业税。可以清楚的看到,税收能力反过来决定了财政规模,财政规模决定了行政能力,行政能力决定了政治机制。大航海之前的欧洲国家,不是不想搞中央集权,关键是从税收到行政都是不支持的。
决定一个国家诸多政治安排的核心是财政规模。帝王时代的中国,财政规模有两个常规途径,其一,税收。其二,国家专营。国家专营就是国有制。最早源自管仲的“官山海”,之后在汉武帝时候被桑弘羊发展成“盐铁论”。历朝历代都采取了国家专营,只是专营范围不同。还有一种超常规途径,“货币超发”。客观上,这三种都是增强了中央的财政能力。国家要办事,办事就要钱,钱从哪里来,钱从民间来,于是就内部矛盾爆发。再看欧洲的君主们,中央集权弱,没有所谓的国家专营,也难以进行货币超发,税收也是效率很低。被迫成为财政上的事实小政府。一次战争失利,就可能导致政权垮台。政府再小,也有必须要办的事情。没有业务来钱,就只能去借了。国王找商人借钱,结果就出现了三种,其一,按约还钱。其二,按约还不上钱,商人破产。其三,按约不还钱,并且还把商人干掉。还不上钱的属于经营风险,一开始就考量到了。把商人干掉的国王,下次就无法顺利借到钱了。要么利息更高,要么需要抵押物。在政治权上,国王占据主导。在经济上,金融家占据主导。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打的就是财政能力。财政能力就是谁可以借到更多的钱。借债的主体一开始是国王。国王是一个个体,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为了风控,需要将个体主体,转变为组织主体。所哟,西方的政治变革,就是从国王国家转变为立宪国家。自此借钱的主体就从国王本人,转变成国家主体了。无论哪一届“国王”或“总统”,只要国家还在,债务就在。美国总统4年一届,上面就把上一任的很多政策给否了。谁看到了把上一届的国债给否了的?可见,国债是政府最高政策,约等于宪法。为什么国债有这么高的政策级别呢?因为从历史深处可以发现,现代化国家的体制就是从国债机制中产生的。再说一个简化而极端的,为什么建立民族共识文化共识的民选政府,因为这样的政府是债务信用等级最高的。
有些人问,如何区分古代国家与近代国家。有个角度可以参考下,财政能力是来自税收还是来自国债。历史已经证明了,西方用国债的财政体系,打败了东方的税收财政体系。为什么国债可以打败税收呢?国债是一种具备柔性的财政能力,当财政支出较小的时候,债务小。当支出大的时候,可以马上债务大。相对而言税收则是很硬性的,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支付,则储备足够大的财政能力。若突发没有发生,造成财政能力的浪费。真遇到较大事件发生,又没办法在较短时间不上缺口。可以把国债为主的财政称呼为主动财政积极财政,而将以税收为主的财政称呼为被动财政保守财政。在早期的威尼斯,购买国债成为一种公民义务。通过国债这种金融手段,反向塑造了国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感。东方是通过历史架构出认同,西方是通过金融架构出认同。东西方的底层认知逻辑,差别其实是很大的。
国债与民间债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债务体系。债权与股权共同构成了金融体系。债权自古就有,属于天然金融。国债是出现是债权的分水岭,按照历史资料,第一份国债雏形出现在12世纪的意大利。直到17世纪才出现第一个股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一般有三块,债市,股市,楼市。楼市是债权与股权的结合。债与股就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逻辑。金融的必要性体现在四个字,“资金集中”。通过资金集中实现了资源人才等集中,继而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力量集中,是办不成大事的。没有资金集中,是没办法集中力量的。回应上一段说的积极财政与保守财政,所谓积极财政,就是可以办大事。自古雄才伟略的在位者,都会面对一种艰难的选择,一方面要办大事,另一方面财力有限。办了大事,就透支了民力。不办大事,社会无法出现结构性变化。始皇帝被人称呼暴虐2000年,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隋炀帝命丧皇位。大事者,毁誉参半。原因就在于大事与民力不能两全。建国后三十年,在那么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依然把基础工业体系拉扯起来,最大的代价就是工业农业剪刀差。当年斯大林搞工业化的时候,工业农业剪刀差得更狠。时光境迁后,一些人批评剪刀差过分,代理历史现场,把某人放入到那个位置,能有第二种选择吗。估计是没有的。
9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商品房正式开始。开启了中国的债务经济。算是与国际经济接轨了。西方经济学家为什么看不懂中国经济,或者不认同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的核心是“国有资本+国债”。比西方金融多了一个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存在扩大了中国的国债能力。一些人经济学者从数据上看,判断中国的国债比欧美更严重。经过了20年的债务扩大,已经让债务利息都成了一笔巨大的支出了。美国的国债利息已经超过军费开支了。接下来中国金融的核心应该是化债。国债,地方债,企业债,以及个人债。化债的过程中犹如减肥,先有个增肥过程,然后再进入减肥。增肥就是提升身体健康,健康后在逐渐减下来。前不久出来10万亿的化债方案,是优化债务关系,不是清偿债务。当我们还存在着债务关系优化的空间,也就意味着还存在债务扩大的空间。
这篇先说到这里。有想议论的金融话题可以留言。或许作为下一期的议题。
以上
灰鸟
2024.11.26
备注:
特意申请了一个订阅号“很有必要”。本来是想用“金融有必要”的,无奈金融二字通过不了。准备将“金融有必要”这个内容长期做下去,因为我认定未来十年中国金融领域存在极大的增长空间,虽然我现在也不清楚会以什么方式呈现。开始观察与理论建设总是确定性价值。同时在创建者这个议题下的社群。为了托付这件事,申办了一个微信号,“灰鸟/金融有必要”。预备从零开始,将这个微信号好友扩展到5000人。按照200人一个微信群的规模,就是25个微信群。形成一个“微信好友+社群+内容+学习计划”的综合内容产品,暂时确定为30元/年。后续有变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直接红包付款。
430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