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金融有必要”系列第13篇
社会主义是一个专属名词,不是马克思独有的。如今西方世界依然有很多深具影响力的马克思学者以及政治家。之所以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具备一定程度的专属性,是因为马克思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目的的经济学路径。在社会主义的目的上具有极大共识的,中国古有大同社会,西方古有理想国。关于如何抵达这个目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展开了缓慢但坚决的实践。
就目前社会主义的践行路径而言,起码有三条。其一,苏联的集权政治与全民所有制。其二,欧洲高税收与高福利。其三,中国式现代。中国路径应该是融合了苏联式与欧洲式的。苏联路径的本质是通过政治改革为驱动建立相应的经济制度。欧洲路径应该是通过经济改革为驱动建立相应的政治机制。要相信,政治家们与经济学家们都是把社会主义认定为人类的社会终点。只是在路径上有所不同,以及在选定路径之后的阶段性实现有所不同。苏联的解体意味着苏式社会主义路径的破产。
关于苏联的解体,补充说明几句。有些苏联模式的信仰者,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是因为苏共的特权与腐败,以及外部形势的挤压。这两者都是事实,并且起到了很大的推力,但不是事物的关键。关键处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路径发生了结构性错误。用企业经营打比方,就三个方面,战略,管理,以及市场。苏共的特权与腐败是管理问题,美国在外部挤压是市场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路径是战略问题。企业倒闭,多会集中反省管理问题与市场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直接作用结果的,并且是短周期作用结果,容易被看见,也容易被改善。战略问题反省起来缺乏足够的信息与逻辑,难以形成反省共识。到今天未知,苏联为什么解体还是难以形成共识。再说一个选一点的话题,二十四史后的清史还没修出来,不是缺乏资料,而是难以形成路线共识。之前的朝代更迭,基本都在儒家的大框架中。有个结构性的共识。我个人认为,苏联解体的关键是路径错了。
社会主义的路径统而言之,也就是三条,苏式,欧式,以及中式的。社会主义到底是欧洲的皮还是骨呢,应该是皮多一点。经过几十年民主运动,已经开始入骨了。个人认为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最为关键一句话,“生产力极其发达后就可以按需分配了”。那就引出来两个问题,其一,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时候采取什么分配方式。其二,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楚,“按劳分配”。关键在第二个问题。需要对生产力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剖析。
生产力的呈现就是物质生产极其发达。这个“极其发达”做三个解,其一,产能极其大。其二,功能极其强。其三,成本极其低。有了这三点就可以开始按需分配了。物质生产的具体是将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资源。生产力就是两者之间的转化率。自然资源是无限存在,比如太阳已经照射了亿万年了,直到最近10多年有了光伏才把阳光这种自然资源转化成了社会资源。生产力的具体实现,依靠科技与社会组织。科技区分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社会组织中一小部分参与基础科技,规模更多一些人参与应用科技。通过应用科技完成了量产。
推动科技发展与推动社会组织的高效就成了推动生产力的两个核心方面。这两个方面中,科技发展是主要方面,社会组织是次要方面。科技发展是如何产生的?我这里说下我的判断,分歧肯定很大,“资源集中度”。资源只要足够集中,就会自发产生科技。爱迪生是怎么发明电灯的,就是经过上千次试错。可以如此判断,科技是试错试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甚至可以说,科技=N次试错。资源集中是N次试错的前提条件。社会组织目的就是去推动资源集中。这里需要清晰的是,资源集中的目的不是为了科技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巨大的问题。科技创新是在解决巨大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衍生。如同炼丹中产生了黑火药。科技产生的过程,既不是可以规划的,也没有去规划的意图,是在一次次衍生与试错中产生的。
人类历史的规律有两个较大的阐述方式,一个是组织形态变迁,另一个是科技发展进程。前者可以称呼为政治观,后者可以称呼为科技观。或者前者称呼为生产关系观,后者称呼为生产力观。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阶段,政治观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力发展快速的阶段,科技观占据主导地位。如今,科技教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黑天鹅事件成群结队。可以这么说,今天的政治观已经较大都落后于科技馆了。
今天就议论到这里。后面在继续议论。
以上
灰鸟
即日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