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心学的理解(2500字)

文摘   2024-11-17 23:34   广东  

1 两个世界


我个人是比较推崇心学的深受其影响

在一些实践与思考后

关于个人发展总结为两点

其一增强主观能动性

其二增强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就是心学的范畴

心学的主旨之一就是心外无物

无疑心学是借鉴了很多禅宗的思想

甚至有人判断

禅宗是佛学的儒家化

以及心学是儒学的佛家化

它们都强调改变世界的支点是心

改变世界与理解世界是不同的

理解世界是以世界的客观性为主体

改变世界是以我之境遇这个主观性在主体

速度足够快石头可以在水里飘着这就是改变世界

终究石头要沉到水底这就是理解世界

改变世界是理解世界的一个阶段甚或一个片段

进一步说

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四海八荒古今往来的世界

另一个是与我相关的可以对视可以动员以及可以想念的世界

前者称呼物世界

后者称呼心世界

物世界的根本是存在

心世界的根本是相关

有句让人短时间清醒的话

“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说的就是相关之世界

王阳明说了一句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相关世界就是可以动员的世界

存在世界就是需要顺应的世界

对应的说辞就是

越是小世界越可以主观

越是大世界越必须客观

主观就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就是以它的意志为转移


2 改变世界


我们追寻思想求索智慧目的是什么

只有四个字,“改变世界”

能力大的改变大世界

能力小的改变小世界

所谓智慧就两个方面

其一确定世界的半径

其一提升在对应半径世界的办法

可以完成“改变世界”就是胜利

胜利可以带来心力的增加以及资源的扩大

这在下一次胜利打下了基础

胜利是一次接一次的

改变世界也是一次接一次的

这里要强调一点

胜利是增加心力最好的路径

以及

胜利是扩大资源最好的路径

所以

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

首战必胜都是特别特别重要


3 首战必胜


为什么普遍做不到“首战必胜”呢

最关键原因就是目标世界的半径太大

超过了对应的心力资源以及办法

缩小世界的半径是最快最确实的取得胜利的办法

世界缩小的极致就是一颗心

小之又小至我的心

大之又大至为人民服务

心学就是心胜

心胜就是胜过我自己

这一刻的自己胜过上一刻的自己

下一刻的自己又胜过这一刻的自己

怎么才算胜过

就一个判断

“致”良知的致

致就是接近抵达进入

良知是假定的意义与美好

是不证而证的是大愿所向的

假定良知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

立住了良知上一言一行都是符合处势而就从处源而就流

怎么想怎么做都是对的都是成的都是和的都是美的

如此就心外无物了

物的本质是良知

心的抵达是良知

所以

良知就是心与物的枢纽

心通良知

良知通物

必然心通物


4 知得统一与行得坚决


那怎么才能做到“致良知”

也就只有一个判断,“知行合一”

就一件具体事情而言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是一百件事情一千件事情一万件事情呢

这个过程如何确保“知”的统一性与“行”的坚决性

多数人的“知”都陷入了前后不相关以及前后矛盾

甚至直接就是炙热的投机状态与“知”不发生关系

多数人的“行”都陷入了找捷径过度准备以及害怕失败

甚至不自觉的把认知当成直接路径

极端一点说

行就是牺牲所以说坚决

知就是决策所以说统一

行得坚决就会自发产生知的反馈

知得统一就会这边产生行的框架

知行合一贯穿的是一系列事情而不是一个事情

我认为知行合一是本来发生的

再怎么本来发生也需要基础的条件

这个基础条件就是“一系列事情发生”


5 注入主动性


有人又说了,人活一辈子都是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就知行合一了吗

不客气的多数人都是枉活一世

给“一系列事情发生”加一个前提,“主动性”

也就是,“主动的发生一系列事情”

就会必然性的做到了知行合一

只有主动才能知得统一才能行得坚决

被动状态下去做事

知是必然内部打架的

行也是点到为止的甚至敷衍了事的

被动状态一旦定型就离主动状态越来越远

马拉磨一年就终生远离千里马

又有人说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有那么多主动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概念的误解,“主动与主导”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的是主导

主导强调的是事情的过程甚至是预期的结果

主动强调的是涉事人的状态

主导性很难真正具备

而主动性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具备的

关于“心外无物”我有个简约的转述

心外无物就是主动性的扩大

在一系列具体事情中注入主动性就是对心外无物的践行

做一件事情是否注入了主动性对事情完成与对自我建设都是生机与寂灭的区别

那主动性到底是什么呢

我来下一个定义

“在既定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以及尽量修改条件”


6 事上磨就是创业行


“主动的发生一系列事情”在阳明先生那里有个说法,“事上磨”

磨的力量感与颗粒态就是我说的“行得坚决”

我将“行”的类别分为两个

一个为日常行

另一个是创业行

创业行的“磨”要超过日常行的十倍百倍

所以我有了一个判断

“创业是最好的修行”

在阳明时代生产力停滞生产关系固化是没有太多创业机会的

具体的行多就只能是日常行为主而创造行极少

阳明先生之所以可以觉悟如此之深

就是他的创业行极多

龙场悟道就是一次创业行

苏轼的每一次放逐都是一次创业行才有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创业行的匮乏导致了那个时代的书呆子比比皆是

虽然阳明先生了然到“事上磨”

而最耐磨的事就是创业

又那个时代缺乏创业的环境

导致多数热只能在日常行上磨

日常行的强度下

磨不细并且难出味

也就是说

阳明时代下是很难落实“事上磨”的

因为无事发生


7 由事到觉与由觉到事


无事发生又要去事上磨

这就成了心学的最大践行路径问题

要么更主动的让事情发生

要么更深刻的觉察到事物第一性

前者是由事到觉

后者是由觉到事

我认为阳明先生的选择是“由事到觉”

并且他自己是如此走出来的

只是同时代的其他人没那么多事情机会

只能选择“由觉到事”

但是

由觉到事是容易引起源头分歧的

阳明之后心学就分了四个说法

理解阳明先生与阳明心学

既然理解他想到并且做到的也要理解他想到但是做不到

更要理解到他完全没想到的

之所以完全没想到最大的原因是时代没需求

比如

那个时代的创业需求弱所以逻辑多在内部世界中冲撞

阳明先生是想引向事上磨的外在世界

奈何普遍缺乏创业经验

只能成为知的批判而不是行的扩大


8 心学的现代化与创业化


阳明先生只活到了57岁

当时他的思想正处于变法阶段

如果再给他10年时间

可能会是一部更雄浑的哲学体系

现实流传下来的心学只能算是残本

还有很多未竟之义

心学这个头起得很高阔

后面散落零星成为后世的哲学素材

个人觉得

教员是理解阳明最彻底并且把心学发展完善了

我把教员的这个方向的思考归结在“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就是心学的现代化以及创业化


以上就是我对心学的理解

如有必要再续写


以上


灰鸟


即日



盛年纪
做正确的事,互为群众基础。
 最新文章